娱塘
田亮被蜡像吓懵圈,“恐怖谷”理论细思极恐!
2016-07-26 羊城派 原创
让田亮懵圈的,不是蜡像的“不像”,而是“太像”。

羊城派记者 章琰(农妇三拳)

一年前,田亮听说杜莎夫人蜡像馆要给自己造像,心情很美好。这份美好,一直持续到两天前拉开幕布那一刻。

看到田亮这一脸“快把幕布拉回去吧”的懵样,农妇也是大写加粗的心疼。什么仇什么怨,让我们跳水冠军头上飘过一片风干腊肉?看到这一幕,网友们纷纷发来慰问。

其实,笑“田亮蜡像上天了”也不厚道,人家制作方为了这条飞天蜡像花了多少心思你知道么?

据说,此次蜡像造型源自于他参加奥运会时的经典跳水动作,制作团队历经近10个月雕琢与制作,最终一比一真实还原。不信,你看看那一根根的腋毛,宛如秋毫之末,清晰而生动。

或许,让田亮懵圈的,不是蜡像的“不像”,而是“太像”。别说田亮了,农妇相信,不少胆子小的人如果晚上独自去蜡像馆,看到这个倒吊者也绝对会被吓得哭爹喊娘。 

田亮这事儿,让农妇想起前段时间的一条新闻,也是一个类似蜡像的人偶放到超市,引发无数人心惊胆战。

当时,促销模特制作方称,模特的原型是宋丹丹(宋丹丹听到不知道会不会哭晕在厕所),硅胶材质,高仿真,做一个要几十万。为了解释这种仿真人像为何给人造成恐怖效果,还有不少媒体采访了各类专家学者,当然,大家给出的理由都是一个——“恐怖谷”理论。 

科普一下。这个理论是1969年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提出的,大致是说,人体模型(机器人、人偶、蜡像、模特、娃娃)仿真度越高,人们就对其越有好感,但当达到一个临界点(超过95%以上)时,这种好感度会突然降低,越像人越反感恐惧,直至谷底,称之为恐怖谷。在这个临界值上,哪怕该模型与人类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让整个人体模特显得非常僵硬恐怖,让人有面对行尸走肉的感觉。

总结起来也就一句话——“似人非人”最恐怖!

这种似是而非的细微差别给人造成的心理冲击很大,詹池在其论文《恐怖谷心理学》中说蜡像造成恐惧的原因,农妇觉得很到位。他认为,人们的高度恐惧感来自于一种高度的不确定性——它们究竟是不是“活的”? 

是啊,“似人而非人”最能使人联想到死尸、鬼怪、严重病态的精神病人等,人们在生活中对这些充满恐惧。恐怖片导演最会利用这种元素了。

比如说:《恐怖蜡像馆》

又比如说:《死寂》

还有《鬼娃回魂》

当然了,还有人在蜡像馆借“死人复活”这种心理暗示来整蛊别人的。看看邓紫棋的示范。

其实吧,面对“恐怖谷”,人们并非无能为力。主要是两种方法,一是把机器人和动画人物细节做得更逼真,让人完完全全看不出到底是真人还是仿造(这个几乎不可能),另外就是,故意拉大仿造模型和真人的相似性。

比如索尼图片工作室的设计人员肯·麦克唐纳,他就通过改变动画人物的身体比例和结构来避免陷入“恐怖谷”。他把这个原则用在作品《指环王》中:“咕噜眼睛很大,脸的形状不似人类,这样,观众会下意识地告诉自己这不是人类,没必要用人类的标准衡量他,于是恐怖谷效应就削弱了很多。”

传说卡梅隆终于下决心开拍《阿凡达》,也是因为《魔戒》中咕噜这个CG角色的成功让他看到CG人物跨越恐怖谷的可能性。

哦对了,作为一个当妈的人,农妇再啰嗦一句——儿童比成人对恐怖谷效应更敏感。英国心理学家萨拉·伍兹把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形象呈献给儿童看,结果发现近似于人的形象会引起儿童的反感,孩子们会认为那些形象是带有攻击性的;而另一些机械化的机器人则被认为是比较友好的。伍兹建议,要给儿童设计机器人,“最好别那么像人”。

那些手感像真人且能说话的玩具,农妇家两个宝宝都不爱,婴儿看到他们甚至皱眉不悦。以农妇的经验,那些对人脸夸张化处理过的“萌物”如机器猫、凯蒂猫、巧虎等就很受欢迎。(更多娱乐资讯,请关注羊城派pai.ycwb.com)

来源|羊城派
责编|Charlene

已有 1 个赞

最新评论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其他分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