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News
开刀第二天就可下地?这个快速康复真相你要知
2017-10-30 羊城派 帮打探
快速康复在多个临床学科普及,越来越多患者受益

文/图 羊城派记者 丰西西 林伟吟 刘文琴

怕手术,更怕开刀,这是人们的正常反应。如果有人告诉你,大手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地行走,你相信吗?48岁的广东人潘先生就亲历了这样的事情。

今年,潘先生不幸被确诊为肝癌,发现时肝癌直径已达15公分,病情危急。评估发现,要想完整切除肿瘤,必须切除三分之二的肝脏,手术切口大、难度高、风险大,潘先生以为自己至少要在床上躺好几个月了。

但想不到的是,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做完手术后的第二天,他就可以下地走动,甚至都没怎么感受到疼痛,术后1个星期就拆线出院了。

潘先生是快速康复外科(ERAS)的围手术期管理的受益者。肝脏手术往往都是大手术,记者了解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是全国首家将快速康复理念应用于所有肝胆外科手术的医院,做大手术也不再忍受痛苦。

住院时间平均缩短2.5天,费用减少近2万

潘先生告诉记者,一开始得知自己要做这样的一个大手术,“以为很痛,心里很慌。” 在入院后,还没做手术,医生护士就给他上了一堂快速康复的课程。护士还教他吹气球,说吹气球能给肺泡“热身”,使得术后能够更快排出多余的气体。

“一开始觉得,医生说的话很多余,谁知道做手术后,真的跟预想的很不一样。”潘先生说,自己术后第一天,就能在床上坐起来,能喝粥水,还绕着病房走了好几圈;术后第二天,就能正常吃饭。如果不是等着拆线再回老家,术后5天就能出院了。做了这么大的手术,都没怎么感受到疼痛。

更让他惊喜的是,不仅少受罪,还少花钱。按照以往,这样的一个手术加上住院,怎么着也得花十来万,但因为康复快、并发症少,也减少了住院时间,他总共只花了七八万元。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张磊博士介绍,快速康复外科是一种新型围手术期管理模式,是通过对手术患者实施一系列合理的围手术期管理措施,减少手术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的伤害,促身体机能恢复,最终达到快速康复。

目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二区已建立快速康复病房,是目前广东省最早的肝胆外科康复病房,今年2月起,已对所有手术患者均采用快速康复的管理模式。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主任陈亚进表示,肝胆外科的快速康复理念,可使病人术后康复快,从而住院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机率也减少,总体来说减少了治疗花费,最终的获益也是病人。

去年,该院肝胆外科就做了一个对比研究,对比了35例进入快速康复流程的病患与普通肝胆手术流程的病患,对比结果显示,进入了快速康复流程的病患,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了2.5天,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了近一半,住院费用也平均减少了1.8万元左右。

快速康复理念,真那么神奇吗?

张磊介绍,快速康复的理念下的围手术期管理,具体包括包括手术前补充营养、减少肠道刺激,术后减少插管,鼓励早期活动、早期进食、镇痛治疗、预防恶性呕吐等。

在术前,患者就要戒烟戒酒,进行腹式呼吸锻炼、爬楼梯等功能锻炼,改善营养。传统术前病人都要禁食禁水,而如今,鼓励病人在术前2小时喝少量糖水,为术后恢复蓄积能量。

快速康复理念还要求术中损伤控制,尽可能采用腹腔镜等微创技术。陈亚进介绍,通过手术技术的改进,目前还能实现了肝脏手术“零出血”,术前术后全身的血流动力学和血糖值、血乳酸值都保持稳定,将创伤降到了最低。术中,通过补液升温、给患者盖电热毯等方法,也让患者保持体温稳定,有助于快速康复。

传统观念认为,术后就应该躺着床上多休息,甚至害怕活动后会出现“伤口裂开”等问题。事实上,研究发现,早期活动并不会影响伤口愈合,反而术后越早活动,越能促进康复。张磊指出,术后的早期活动,可以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预防血栓、肺炎等并发症,改善患者身体机能和心情。

快速康复的管理模式鼓励患者术后当天开始在床上活动,包括深呼吸、合理咳嗽、床上翻身、抬腿等一系列活动;术后第1天时,从床上坐起、下床站立等;术后第2-3天,在病房持续行走。在张磊所在的科室,医护人员还编排了一整套“床上健身操”,指导患者在病床上就能活动锻炼。

在快速康复病房的走廊上,地面上有一条蓝线从走廊的这头延伸到那头,在从起点开始到10米、20米的位置都进行了标记,可以帮助患者衡量自己走了多远的路程,通过对自身活动的量化,增强患者信心。

近年来,镇痛药物的改良也为术后无痛或者少痛提供了可能,患者术后疼痛感的减少,也进一步鼓励了患者早期下床早期活动。“以前的镇痛是患者疼痛了再进行镇痛,而目前我们采用了定时镇痛,在患者发生疼痛前就进行镇痛,更体现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张磊说。(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羊城派
责编|郑宗敏

已有 1 个赞

最新评论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其他分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