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News
移植仓位不足,白血病患儿“入仓”难?好消息来了
2018-08-02 羊城派 帮提醒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开辟全新儿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每年将有近百例患儿受益

文/羊城派记者 丰西西 
通讯员 林伟吟 刘文琴 刘勇 李欣瑜
图/羊城派记者 周巍

作为重型地中海贫血(以下简称“地贫”)的高发地区,广东在地贫造血干细胞移植(以下简称“移植”)治疗走在国内领先位置。羊城派记者获悉,上世纪90年代,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已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例同胞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国内首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与国际首例非亲缘脐带血干细胞移植。

2018年8月2日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成功实施国内首例同胞脐带血干细胞移植20周年的日子,这家在治疗儿童血液病方面有着良好口碑的医院在其南院区正式启动了儿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儿科五区),当天起,全新的移植病区开始接收患儿。

8月2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儿童干细胞移植中心正式开放。揭幕仪式上,在该院做过干细胞移植的康复患者发言致辞

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脐带血应用专业委员会主委、该院儿科主任方建培教授告诉记者,以前因场地限制,该院移植病区一年只能接纳约40例患儿,如今新增了5个移植仓位,却能让受益的患儿数量达到80-100例/年。

据悉,每一位接受移植的患儿需要在无菌环境(俗称“仓内”)住三周左右。由于移植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加上并发症复杂,对移植团队的技术要求相当严格,因此,国内能够开展移植的中心并不多,儿童移植仓位严重不足。

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为例,该院儿童血液科以前只有3个移植仓位,患儿排队等“进仓”是常态,“不要小看这新增的5个仓位,它们会让如今资源紧张的局面得到大大改善,让受益的患儿成倍增长。”方建培说。

据悉,该院南院区儿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将重点发展单倍体移植与脐带血移植技术,相关病种将覆盖难治复发的急、慢性白血病;高危型、晚期淋巴瘤;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遗传代谢病与噬血细胞综合征等。

新闻加点料:第一例同胞脐带血移植患者已26岁

什么是“移植”呢?据介绍,在重型地中海贫血的治疗中,传统输血与祛铁治疗能延长患儿的生命,但终身治疗给患儿带来极大的困扰,因为血源不足及长期输血带来的铁沉积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而且高达几百万的费用让很多患儿家庭一贫如洗。

在许多没有药物可治愈的血液疾病、免疫疾病与遗传代谢疾病中,“移植”是目前唯一的治愈手段。但是,移植并不容易,要找到匹配的造血干细胞。

“为了充分利用造血干细胞,我们积极进行了干细胞移植相关探索。”我国首例同胞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团队负责人,中山大学著名儿科专家黄绍良教授说。他和方建培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98年进行首例同胞脐带血干细胞移植的情形。

当时患儿患重型地中海贫血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在反复输血维持生命过程中,发生过多次急性溶血,生命危在旦夕,家庭也在崩溃边缘。1998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团队在充分研究基础上,建议患儿母亲再次怀孕,并对胎儿进行地贫产前诊断,确认胎儿健康后,在分娩时保留了脐带血。当得知新生儿的脐带血配型与患儿相合时,移植团队立即展开工作。此时,患儿的家庭已经无法交出移植费用了,黄绍良教授还拿出了自己的研究经费,最终患儿顺利移植并获得成功。如今,当年的孩子已经成长为了26岁的年轻人,有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为了能让更多有需要的患儿及时移植挽救生命,我们积极探索儿童单倍体移植,例如父母移植给子女,到目前我们已完成了10例,其中8例为白血病患儿,2例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效果都比较理想。因为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数量有限,移植后在患儿体内重建的时间较长,我们积极探索新的脐带血移植体系,促进脐带血移植快速重建,使患儿获得没有复发、没有严重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良好生存效果。”该院儿童干细胞移植科负责人黄科教授说。

来源|羊城派
责编|吕楠芳

已有 1 个赞

最新评论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其他分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