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向来忌讳死亡,无论言谈间还是生活中都会尽量避免触及与死亡相关的言辞与话题。而对于一向讲究“意头”的广州人来说,这种禁忌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但其实很多人都想不到,利用新式仪式改良传统丧葬陋习的中国第一间殡仪馆,原来就设立在广州。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出现了全国第一家殡仪馆——粤光制殓股份有限公司。当时制殓公司就坐落在今天繁华的商业街东川路上,街上更是聚集了以殡葬业为生的店铺,被称为殡葬一条街。
上世纪80年代广州市殡仪馆。
原中华墓园。
1966年时的银河火葬场。
“粤光”借鉴“西法” “一条龙”服务影响大
当时,广州城外遍布庄房,如东门外的永胜外庄(今广东省人民医院)、杭嘉湖义庄(今烈士陵园东门西侧),小北门外的嘉应义庄等,都是暂厝遗体的地方。这些传统的庄房环境不佳,又没有新式的遗体防腐设备,卫生状况往往不尽如人意,还容易成为疾病传播的温床。
吴文波是广东台山县人士,在民国初年到了美国谋生,后当上牧师,经常主持教徒的丧葬仪式。他发觉外国人的殡葬方法科学卫生,悼念仪式庄严肃穆,联想到家乡的丧葬风俗,鄙陋落后,亟待改良,故此用心学习遗体防腐技术和殡葬业务,拟在中国推行欧美的治丧仪式。
吴文波借传教之机,到美、加各地向华侨宣讲改良中国殡葬习俗之必要,更于1919年在美国发起组织,募集股金毫银10万元回国建立殡仪馆。
得到华侨的热心支持,吴文波最终于1922年在广州开设“粤光制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粤光”公司),成为全国最早开设的殡仪馆;而殡葬中的遗体药物防腐和化妆整容,亦是全国最早开设的殡仪服务项目。
当时,粤光公司设在东川路83号,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内设追悼厅、棺木工场、寿衣工场等,并备有汽车(初期为马车)供运尸、出殡之用,是当时国内设备先进、最早采用遗体防腐技术的殡仪馆(以前只用冰块冷藏遗体)。
为适应用户办丧事需要,粤光公司还提供棺木、坟地、石碑、寿衣寿具、鲜花砌作、仪仗、乐队、灵堂租用、火葬代办、运柩等服务项目,市民只需一次付款,丧事便可全部办妥。这种“一条龙”的服务方式,一直沿袭下来,并为全国不少殡仪馆所仿效。
当年骨灰需家属开炉自取
在上世纪的50多年时间里,粤光公司都位于今天的东川路上,因此周围也聚集了以殡葬业为生的店铺。除粤光公司外,当时的广州还有另外两家,分别是“乐天制殓公司”和“别有天殡仪馆”。
这三间殡仪馆除办理殓殡服务的铺面外,还各自备有坟场。
1964年,国家投资180万元在先烈中路太和岗建起了新的殡仪馆。早期的火化炉是烧柴的,遗体入炉后将铁门上锁,钥匙交给家属,骨灰由家属开门取,而新馆改用现代设备,一年可以处理5000具遗体。在当时来说广州的殡葬条件是大大改善了。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殡仪业务以接运遗体和举行追悼会为主,服务内容较为单一。1981年全国殡葬工作会议召开后,广州率先完善办丧“一条龙”服务,在全国同行中引起重视;其后又适时推出了“全程跟踪式服务”、“小组式服务”等服务新模式。
广州殡葬业“威水史”数不胜数,其中,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率先建立起南方地区唯一一家承办国际遗体运送业务的服务单位。
广州市殡葬管理处处长梅向阳介绍,广州国际遗体运送业务,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已经存在,如今每年均有上百单业务量。
来源|新快报
责编|刘颖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未安装羊城派App?
遇到无法打开网页吗?
请点击下面按钮
未安装羊城派App?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其他分享方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