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道
广州这一条繁华的主干道,之所以起名“工业”,皆因这里曾经分布了众多知名工业企业,
五羊自行车、双桥味精、万宝冰箱……
这些熟悉的名字,承载了很多广州人的一生……
工业大道位于广州市海珠区西部,全长5540米、宽40米,是一条呈西北至东南走向的主干道。全路由工业大道北、中、南三段组成,北起人民桥南端凤安桥,南至石溪涌接南洲路。
为什么叫“工业大道”?广州街坊都知道,这里曾经扎根多家足以改变广州乃至全国的工业企业。
“工业大道”到底是怎么产生的?现在估计没多少人知道了。
根据《广州市志》,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开始,广州有一批规模较大的工厂进行筹建和扩建,当时的广州市政府就决定开辟海珠区的南石头、凤凰岗一带为新工业区。凤凰岗以南当时还是一片沼地,地质条件较好,而且又临珠江南河道东岸,水道便捷。所以就在该地区开辟了一条工业主干大道。
这个占地面积不过5公里左右的片区,从撑起了广州工业的半边天,到最终各大老国企转制、搬迁,个中记录太多太多广州人的集体回忆,请跟随我们的脚步,重访一遍工业大道,感受那段既熟悉又陌生的工业时光。
纸厂
广州造纸厂位于工业大道中片区,我们更愿意从它开始说起。早在工业大道建成之前,广州造纸厂就已经在现今南石头一带,以前叫广东省营纸厂。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先后接管了位于海珠南石头周边的广东省营制纸厂(后改为“广州造纸厂”)以及江东造纸厂(后改为“人民造纸厂”)
“广纸”那时候发展可辉煌了,连毛泽东主席也到过广纸参观。
1956年5月29日毛主席视察广纸
1959年2月朱德副主席视察广纸
广纸厂房旧照
2007年开始,广州造纸集团逐步搬迁到南沙,在工业大道屹立了70年的“纸城”逐步消失,整个广纸地块上的工业脉络几乎每天都以惊人的速度在流逝。
五十年代广纸厂区及家属区
八十年代的广纸
2016年的“广纸”片区
从上述对比图可以清楚地看到,除了那支高耸入云的大烟囱外几乎已经找不到其他工业痕迹。
50年代广纸的大门
90年代的广纸大门
2014年广纸的大门
曾经纸城的大门已经成为了大型楼盘聚集的开发旺地。按照规划,这里未来将被打造成万众瞩目的广纸新城。
正在开发的广纸地块
与拆迁地块相对的是一栋栋低矮的广纸宿舍,这里未来也将会被拆除改造。
新住宅虽然还未见雏形,但已经有售楼部建起来,听说这里未来新开发的楼盘价格至少数万元一平方,由于紧挨珠江,依然有很多人过来询价。
在被拆除的广纸大门(现在是某在建楼盘)旁边还能看到一些老师傅在摆摊帮人剪发,小孩子剪一次发只需要几块钱。
一名剪发的阿姨曾经是周边某企业的工人,后来下岗了,就在这里摆摊帮补家计。她非常抗拒拍照,因为这也算是占道经营,她担心曝光后会引来城管。
人民印刷厂的工人在工作
广纸的大烟囱成为了如今工业大道为数不多的工业遗址
工业时代的翻篇似乎对当地工人并非一件坏事。在广纸宿舍区,一名老伯看到记者在拍照很不理解:“你们这些年轻人,总在说什么怀缅过去,那个年代有那么好吗?你想倒回去试试?”
广州丝绸印染厂
从广纸片区往珠江边走,一路上可以看到不少工业遗址。例如位于南石路的广州丝绸印染厂。
广州丝绸印染厂前身名为广州丝绸染整厂,建于1964年,位于工业大道南石路4号。
但如今,大门依在,部分厂房已经废置。
广州自行车厂
广州自行车厂前身其实并不是在南石头,而是位于现今中山七路一带。
为了发展广州的自行车生产,广东省人民委员会于1959年11月批准“广东”、“东兴”、“运通”单车零件厂与广州链条厂合并,成立地方国营广州自行车厂。1961年,广州自行车厂生产红棉牌28寸自行车2840辆,并开始试产五羊牌26寸自行车。
图/网络
在物质匮乏的当年,拥有一辆五羊牌自行车可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
图/网络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记忆最深的应该是自行车。1988年,一张名为《上班时间的交通》的照片记录了广州海珠桥的自行车潮,一度震惊世界媒体,甚至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观”。
为解决自行车生产场地不足的问题,1963年11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海珠区南石头原新生一厂(劳改场)的厂房划归广州自行车厂使用。该厂于1964年底从中山七路迁至南石头,厂房面积扩大3倍,达到4.7万平方米。
1970年1月广州自行车厂工人在生产自行车框
在经历了一系列变迁后,广州自行车厂后来转型进军摩托市场。现在广州自行车厂的大门前,你会看到“广州摩托集团”几个大字。
但只要你走进去就会发现,里面很多厂房已经废弃。
昔日的厂房依旧伫立在珠江边,岸边已经成为了周边居民散步的场地,他们谁也不曾想再走进这些破厂房。
江的对岸,昔日广钢广船遥遥相望
在曾经的自行车厂仓库周边一直住着很多原住民,旁边的人去楼空,对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变化。谈起昔日厂房,他们印象已经不深,只有一位老伯指着其中一间厂房说:“这里已经荒废了很长时间,没人管,几乎已经是危房。”
作为全国五大自行车生产厂家之一,广州自行车厂曾经相当辉煌,1960年该厂建成投产时,生产能力是1万辆,1966年已达到12万辆,1970年突破30万辆,1979年又跃增到65万辆,到1982年已达120.3万辆。其产品五羊牌自行车荣获国家银质奖。
但如今,厂房还在,昔日的人声鼎沸已经一去不复返。
不过这些厂房也并非全部都是处于空置状态。随着近年创意产业氛围日渐浓郁,部分区域被打造成充满“小清新”风格的创意场所。
另一个自行车厂的旧厂区则被整个打造成摄影创意园。
一名住在附近的自行车厂原职工说,这里以前是生产胶圈配件的分厂区。他说,就记者来的前一天,他也曾经给一群脖子上挂着相机的年轻人指路。得知记者只想过来拍旧厂房,他表示难以理解:“你下次应该带个美女过来(拍照)。”
乒乓球厂
从南石头往东面走,穿过工业大道主干道来到江燕路,这里曾经分布了两家充满广州情怀的老企业。
其中一家是位于燕子岗路28号的双鱼乒乓球厂。
每个稍微会打乒乓球的人肯定都听说过双鱼乒乓球拍。广州乒乓球厂的前身叫“成功乒乓球厂”,1960年改为广州双鱼体育用品厂,1974年为中国首先研制成三星双鱼牌硬质乒乓球,1979年被国际乒联批准为国际比赛正式用球。
成功乒乓球厂旧貌
如今的乒乓球厂大门
1997年,广州双鱼体育用品厂联合广州二轻系统属下文体行业的企业组建成广州双鱼体育用品集团有限公司。虽然目前在双鱼集团的官网上仍然显示办公地址在燕子岗一带。但事实上,里面的厂房大多出租给其他商家作办公用途。
除了双鱼之外,对面还有曾经叱咤风云的万宝集团。
广州人曾经家喻户晓的万宝冰箱一开始就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
东方红印刷厂
从工业大道中一直往北走,当看到那高耸的水塔,你就会看到东方红印刷厂。
东方红印刷厂坐落在工业大道313号,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曾经主要生产经营的产品有:商标印刷、彩盒画册、金属印刷、铁罐制品、不干胶印刷、特种票券、再生PS版材、UV上光、复膜磨光、啤粘纸盒、多彩丝印等。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它是中国第一张即开型刮开式福利彩票的印刷企业。
70年代的东方红印刷厂
光从大门看上去,如今的东方红印刷厂与过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其实,整个厂区内部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只要进去绕一个圈,你就会发现,昔日的东方红印刷厂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充满小资情怀的文化艺术创意园区。
曾经的工业园区如今成为了年轻人的世界
工业元素配搭清新极简风,似乎能产生一种让当下年轻人无法抗拒的魅力,很多文艺青年前来拍照就是很好的证明。
充满情怀的老厂房+奔跑的单身狗,已经成为吸引文艺青年蜂拥而至的两大杀器。
工业大道的厂区成为创意产业园的其实远远不止东方红印刷厂
曾经以生产洁银牙膏最为出名的广州洁银日用化工厂。如今成为了“乐善2号”创意园。
创意园保留了洁银生产时期的烟囱、大榕树、石桥和厂房内部结构之余,旧厂房摇身变成独具特色的青年公寓、工作室,厂房的大空间、电梯井等被充分利用。
在创意园改造方面,曾经被废弃的太古仓码头,更是被称为改造的典范。
如今的太古仓码头已经成为了文艺范的代名词
创办于1928年的广州电池厂(工业大道北132号),曾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干电池生产专业厂。该厂生产的“555”、“虎头”等电池产品,畅销国内外,1984年成为全国电池行业第一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
1988年,广州电池厂举行建厂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图为该厂张灯结彩喜迎参加厂庆活动的各方来宾。
如今则成为了一个美食文化园
“花园大道”
老一辈的工业大道人曾戏称,现在的工业大道早就可以改名了,叫“花园大道”比较合适。
皆因这里的工厂除了创意园之外,更多的被改造成各种住宅花园小区。
1998年6月23日,广州市政府举行中心区首次土地拍卖会。当时刚成立、还默默无闻的恒大实业集团就以1.34亿元的价格拿到了工业大道南的农药厂地块,楼面地价仅仅是686元/平方米。
半年之后,这个地块推出金碧花园首期,当时楼盘售价非常便宜,只要2000多元/平方米。据称,恒大当时报的成交金额是“日进亿元”,成为楼市的一大销售奇迹。
从此,工业大道的各种住宅小区就开始拔地而起。
紧接着是保利红棉以及保利花园。现今保利花园的位置,正是当年人民造纸厂地块。
当年的人民造纸厂
如今的保利花园东门
还记得当年保利花园的开盘日还搬来了部分十二生肖兽头来展览,场面可是相当大阵仗。
紧接着是原来位于广州橡胶厂地块一带的光大花园。
工业大道以前分布了广州橡胶一厂、十一厂等多家橡胶企业。
其中广州第十一橡胶厂的主打产品是橡胶避孕套。该生产工艺要求相当严格,浸渍工序是关键工序,产品的厚薄、均匀关系到质量要求的考验。
如今,这些曾经的橡胶工业厂房已经成了光大花园等小区生活区。
据不完全统计,工业大道附近分布的大小楼盘达20多个
除了上述说的这么多工业区,如今已经在工业大道上消失的工业企业保守估计还有:
广州重型机器厂
广州化工厂
广州保温瓶厂
不过还有部分企业在继续坚守:
明兴制药厂
广州味精厂
正如50年代初,从一片农田变成工业聚集区那样,如今的工业大道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变化着:
曾经的工业企业广纸片区被海珠区视为今后经济发展的“西引擎”,与东部的琶洲遥相辉映。石岗路至南洲路段规划全长5.5公里,路宽40米的环岛路未来将打通,它的建成将完善海珠区西南片区的路网系统,缓解工业大道的交通压力……
无论我们愿不愿意看到,
工业大道
又将经历一场新的剧变。
为数不多的工业遗址
将再次被时代吞噬,
我们能做的
或许就是在它们还没消失之前,
拿起相机,
记录下眼前这一切。
(小喇叭)
来源|羊城派、微信公众号“掌上羊城”(ID:ycwbbaoliao)、广州市工会
责编|谢哲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未安装羊城派App?
遇到无法打开网页吗?
请点击下面按钮
未安装羊城派App?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其他分享方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