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醒狮闹春,快看麒麟狮子赶庙会咯!
2017-03-15 羊城派 原创
麒麟“舞姿”如何?戳视频↓↓↓

文/图/视频 羊城派记者 邓勃 周巍

日前,第13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在南海神庙景区开幕。

本届开幕式主打非遗风情广场展演,部分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传统音乐粤剧表演,传统舞蹈英歌舞,传统体育岭南武术、大型传统仿古祭海仪式表演等,为群众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以鼓振神、以舞写灵”,12地区非遗亮相黄埔“波罗诞”庙会尽显海丝韵味。近400名演职人员同台亮相,为庙会奉上一场非遗文化盛宴。  

醒狮闹春百花开,神庙纳福喜事来。波罗诞庙会的第二天,南海神庙景区南广场人潮涌动、歌声飞扬。“非遗华彩——首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邀请赛”在这里拉开帷幕。一大批“非遗”项目和省内众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轮番上阵,一展岭南民俗古风神韵。

展演活动由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和黄埔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设置了5个金奖。来自广州、佛山、东莞、肇庆、梅州、潮州、揭阳及省直单位的12支参赛队伍近400名演职人员同台亮相,为庙会奉上一场非遗文化盛宴。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肇庆的《五马巡城舞》率先登场,只见艺人们装扮成古时战将的样子,骑着战马,前有引马童子,后有宫灯罗伞,随着强烈的锣鼓节奏起舞,现场气氛变得热烈欢庆。

接着,高亢激越的中山市《醉龙舞》、刚柔相济的揭阳《英歌舞》、铿锵有力的广州体育学院《中国武术》、优美婉转的《客家山歌》等节目精彩绝伦。

另外,现场非遗传承人大咖云集,登台演出,更是令现场观众大饱耳福。包括省级非遗咸水歌传承人谢棣英登台领唱《出海捕鱼新唱》、省级非遗传承人余少萤副教授担任司鼓献出潮乐演奏《欢庆胜利》等。本次非遗展演节目涵盖了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

波罗诞庙会的第三天,南海神庙举行“五子朝王”巡游庆典活动。“五子朝王”又称“四乡会景”,是“波罗诞”的重头戏。

非遗项目介绍:

001:《五马巡城》 

《五马巡城舞》是广东封开县独具特色的优秀民间舞蹈。据悉,宋朝末年,《五马巡城舞》就在封开县大洲镇的乡间流传,是当地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

002:《醉龙舞》


醉龙舞源起宋代,盛于明清,早期舞醉龙没有音乐伴奏,只有呐喊声,后随舞狮鼓点,以“三星鼓点”为主。醉龙舞流传于长洲、张溪、沙溪、大涌、濠头等地,后来又传至澳门地区。其民间艺术风格独特,以特有的表演艺术,融会了武术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于一体,堪称中国民间舞蹈的瑰宝。

醉龙舞曾于1951年后沉寂,从1996年开始发掘整理。2008年,醉龙舞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项目。

003:《咸水歌》

咸水歌是流行在广州市及珠三角地区的疍家渔歌,又称“白话渔歌”。 它既是疍民闲时娱乐的船歌,又是疍家迎娶习俗、庆贺中秋的一种艺术形式,至少有600年的历史。 

004:《猴王借扇》 

这是粤剧传统曲目中的经典之一,根据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故事改编。

创作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第二届广东省艺术节的获奖剧目,几十年来一直活跃在广东省内的城乡各大舞台,保持较高的上座率,还曾赴英国和港澳等地演出。该剧的编导和演员在继承发展粤剧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了一些魔术杂技、歌舞、木偶的表演手法,在粤剧改革方面作了新的尝试,令观众耳目一新。成为一出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剧目。

005:《麒麟舞》 


麒麟舞是客家传统习俗。麒麟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兽,早在周代就与龙、凤、龟并称“四灵”,且列“四灵”之首,是太平、吉祥的象征。麒麟文化发展到近几百年,更突出地表现为麒麟舞,也就是进入表演艺术领域。

麒麟舞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的、宗教的、民俗的、历史的研究价值,这是祖先留给华夏子孙的一份宝贵财产。

广东是麒麟舞流传较广的地区,全省各地麒麟舞在历史上就各具特色,如以惠州小金口为代表的东江麒麟舞、以东莞樟木头以及深圳坪山麒麟舞、大船坑麒麟舞、观澜舞麒麟为代表的客家麒麟舞。2008年6月7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06:《潮乐演奏》  

流传于潮汕地区的民间音乐统称为潮州音乐,包括锣鼓乐、弦诗乐、笛套乐、细乐、庙堂音乐等品种,是一种既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地方色彩、又有深厚群众基础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老乐种。目前广泛流传于粤东、闽南、台湾、港澳及东南亚各地,在中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潮州音乐古朴、典雅,其源可以追溯至唐、宋时代,潮州音乐既源于唐、宋中原古乐,又承袭融汇了“正字”、“昆腔”、“西秦”、“外江”诸剧种及地方民间乐调。至明代中叶潮州音乐已形成一种曲目丰富、形式多样、自成体系的民间音乐艺术。

007:《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008:《木偶表演》 

由演员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又名傀儡戏。木偶作为戏剧性的表演,出现在汉代。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009:《貔貅舞》

貔貅舞是流行于广东湛江吴川市梅菉头的一种汉族民俗舞蹈,每逢新春元宵佳节或喜庆之日,当地群众都要舞貔貅,或配合国技武术队伍和各式飘色,共同游行表演庆贺节日,以祈福驱邪,保佑平安。

010:《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广东省梅州市境内用客家方言演唱的客家山歌,它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乡土生活气息浓郁。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11:《广东醒狮》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一种地道的广东省传统民间舞蹈,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

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012:《英歌舞》 

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粤东地区。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 。

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 汕尾市甲子镇,汕头市潮阳和普宁市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县市,根据民间艺人的口耳辈传和一些佐证资料的介绍,潮阳英歌源溯明代。

013:大型传统仿古祭海仪式

014:“五子朝王”巡游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羊城派
责编|魏礼园

已有 1 个赞

最新评论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其他分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