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派记者 刘云 实习生 张桢
“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在使用微博和微信。但是,我需要提醒大家今天如果你在微博上发文字,我不光知道你什么时候发,而且你发的什么内容,说的什么事情,都可以进行挖掘和分析。
所以,你要好好写微博哟,将来你的雇主在雇佣你之前,都会仔细看你的微博,由此了解你的性格,了解你的消费方式,了解你的生活态度,甚至你的价值观。你相信这一点吗?”
5月13日上午,一场名为“大数据、科技与媒体的未来”的跨界学术会议上,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的沈浩教授向来宾们描述了大数据时代的社会计算与可视化的现实存在。
人类行为的93%可以预知
这场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主办的“大数据、科技与媒体的未来”跨界学术论坛,在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召开。
来自中国大数据研究的学术及业界的数位顶级大伽云集现场,给听众带来了大数据和科技研究方面最新的思维。
沈浩教授是在传媒类高校数据研究方面,最跨界的一个。他说,人类行为的93%是可预知的。(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在现场,他当着200多位来宾的面,打开推特,现场在网上抓取一位英语用户的微博内容,在将20多条抓取内容收集下来后,他放到一个数据分析程序里,令人惊奇的一幕出现了:
这些看起来“东一句西一句“的表达,竟被归为十数个有标签的分类,再将这些分类,复制到一个类似翻译器的程序中,竟像人体性格测试一样,关于这个用户的爱好和特点以及潜在行为倾向,一一给出评价。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也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数据科学让我们越来越多地从数据中,观察到人类社会的复杂行为模式。我们可以看到,软件可以定义媒体,数据可以驱动新闻,算法可以重构渠道。人类行为的93%可以预知。”沈浩教授说,当然,起作用的并非是数据本身,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对可用知识的增加。
大数据时代,我们也是大数据的一部分,不论我们想与不想,数据都会找到我们,如何从海量数据中发现知识,寻找隐藏在大数据中的模式、趋势和相关性,揭示社会现象与社会发展规律,都与以数据为基础的技术相关。
“在我看来,大数据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春天。”沈浩如是认为。
陈昌凤、范以锦、张昆、黄煜、杨魁和苏宏元六位新闻传播领域院长精彩对话
移动报道越发重要
在计算机和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也产生了自动化新闻生产,这在一些顶尖国际新闻机构里初见端倪。来自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黄煜院长向来宾分析了当下自动化新闻报道的发展现状。
黄煜院长说,如果没有干净、准确的结构化数据,很难做出质量好的自动化新闻报道。
2017年2月,有一项基于加拿大2012-2015年间在三大国际数据大赛或获奖的数据新闻作品的内容分析显示,以“数据可视化为基础的交互设计“成为重要的内容呈现手段。
传统记者与程序员、数据分析员、设计人员的跨学科合作成为趋势,从即时记录到生产发布一体化的移动报道越发重要。
但是黄煜院长提醒,移动报道显然不仅限于视频直播,多媒体手段提供了在现场简单混合文字、图片和声音的技术能力。(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关于自动化新闻报道可能对记者这个职业的变革时,黄煜院长认为,自动化新闻报道有可能取代从事常规性议题报道的传统新闻从业者,但也给可以进行深入分析、采访和调查报道的记者一个宽阔的空间。
“因为自动化新闻报道可以高效、迅速地呈现新闻事实,但在实现复杂的新闻叙事层面往往效果不佳。“
来源|羊城派
责编|卢永城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未安装羊城派App?
遇到无法打开网页吗?
请点击下面按钮
未安装羊城派App?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其他分享方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