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派原创文本/夏杨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一生杀人如麻,以至于他转战和统治过的地区,人口都会大减;同时他是个不择手段的敛财狂人,他的队伍所到之处,地方官员、富商大贾的财产,以及民脂民膏,尽入其私囊!他在攻下成都后,天府之国皆成其府库。
故事中的义军领袖张献忠 图/网络
然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仅在成都立足了3年,就在南明和满清的绞杀下失败。他搜刮来的亿万金银也随即不知所踪。对此,民间有“藏入深山”说,也有“埋入水底”说,而比较可靠的,则是战败后沉入了岷江!
江口曾打捞出大量银饼 图/网络
关于“张献忠宝藏”,传说还流传着一张“藏宝图”,民国军阀曾按图索骥,却一无所获。而四川当地还流传着一首被称为“寻银诀”的童谣:“石龙对石虎(也有版本为“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这使张献忠宝藏更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张献忠宝藏充满神秘色彩 图/网络
最近新闻:四川眉山彭山区一项考古发掘项目启动,针对的就是“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
这意味着,这一处宝藏将揭开神秘面纱。不过,围绕张献忠这一历史人物,还有很多谜团待解。诸如,他到底有多少宝藏?又分别藏身何处?神秘的“寻银诀”和这些宝藏有何关系?……
远望“江口沉银”考古现场 图/网络
敛财狂人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天灾频仍,导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同是起步于陕北的李自成和张献忠两支队伍,在战乱中不断壮大。
后来两人分道扬镳,1644年李自成北上攻占北京,逼死崇祯帝,建立了大顺政权,后被入关的清军击败;张献忠则向南发展,先后转战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并于1644年攻入四川,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但不久在南明和清军的围攻下兵败身死。
李自成张献忠的进军路线 图/网络
张献忠爱财如命,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他敛财的手段主要有三种。其一,在其攻占之处,将地方政府府库和明朝藩王的家产全部抄没。据记载,被他俘获并处死的藩王有襄王、楚王、瑞王,他还逼死了蜀王。其二是在其占领的地盘上征税。其三是在其所经之处,对民间搜刮抢夺。
有人做过粗略的统计,张献忠聚敛的财富,折算成人民币,大概有30亿元之巨!因此在他身后,其财宝的归处名列“世界三大宝藏之谜”!
历史上有很多失落的宝藏 图/网络
战败沉江
张献忠攻入成都,为镇服当地人,他大开杀戒。以至于在其兵败撤走后,一向富庶的天府之国竟然满目萧条,成都城下都常有老虎出没!
即便如此,还是有个明朝将领从他屠刀下逃脱。这个人后来成了他的噩梦!
杨展,武进士出身,当时任参将。他从成都逃到川南,立定脚跟后就开始召集人马、组织军队与张献忠对抗。杨展被南明政权任命为四川总兵,封锦江候,成了张献忠的死对头。
史书对张献忠“嗜杀”多有记载 图/网络
1646年,大清肃亲王豪格和明朝降将吴三桂自西安进攻汉中。面对清军压力,张献忠欲求退路,想转战川南、川西。于是统帅10万大军并携带巨额财富沿岷江南下。
不料行至彭山,遭到杨展部队的伏击。措手不及的张献忠一战即败,精锐尽失。载有金银的船只也沉于滔滔江水中。张献忠带着亲信逃出战场,一路收拾残部转战川北,最终在西充被清军合围,他本人也在凤凰山的战斗中中箭身亡。
无比惨烈的古代战争 图/网络
水底金银
张献忠死后,其财富的下落也成了谜。就连打败他的对手杨展,战斗中也不知道张献忠的船上载有金银。至于“江口沉银遗址”的位置,其实是在此后的300多年中,随着实物的不断出水,被逐步证实的。
第一个从这段江水中捞到金银的人,就是张献忠噩梦的制造者杨展。
《彭山县志》中有“沉银”记载 图/网络
据记载,战斗结束后,杨展从渔民口中得知,他们在江中捞出了不少东西。于是他也组织人打捞,捞出的金银充当了军费。
此后,张献忠沉银随那场血腥大战一起淡入了历史深处。直到100多年后的清朝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又有渔民在江口河段打捞出一具刀鞘,该消息辗转报到四川总督孙士毅那里,他派人组织了一次打捞,“获银万两并珠宝玉器等物”。
江口曾打捞出水过金币 图/网络
此后又过了半世纪,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政府财政拮据,有四川官员建议咸丰皇帝再次打捞张献忠沉银,然而这次一无所获。
时光推进到上世纪90年代,江口沉银再次露出蛛丝马迹。因为随着上游大坝的不断修筑,这段河道越来越浅,有些金银露出了水面;清淤整治的机械挖掘中,也不断有新的发现。
历史上的寻宝大事件 图/梁淑怡
2005年4月20日,彭山引水工程在江口岷江江心施工,在地下2米深处挖出一些银锭,上面上刻有“大西眉州”等字样。
2011年,江口河道清淤,挖掘机在2005年挖出银锭的附近又有发现,这次是一页金封册,一枚刻有“西王赏功”的金币,以及一些碎银。
被警方查获收缴的文物 图/中新网
此后多年,此处即为张献忠沉银处的说法备受关注,渴望一夜暴富的寻宝者纷至沓来。每到深夜,总有船只停在江心,寻宝人穿着潜水服悄悄潜入水底。
为保护文物,当地文管所不得不派出专人日夜巡护。司法机关也针对盗掘和贩卖文物行为严查严打,仅附近一个村子就有11人被警方带走。在一宗涉及“张献忠稀世宝藏”的案件中,涉案的一级以上珍贵文物就有金狮、金印、金册子等,估价过亿。
金狮、金印为国家一级文物 图/网络
考古发掘
基于这一系列发现,2015年12月25日,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季,中国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部主任杨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毛佩琦等10余名国内权威专家齐聚彭山,经实地调查,并结合出水实物与文献记载比对研讨后,出具了专家意见:基本认定“江口沉银遗址”就是张献忠的宝藏之一。
基于盗采不断的现状,专家呼吁尽快采取最彻底的保护措施: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
专家确定“江口沉银”中心位置 图/网络
根据沉银地点中心区域正好位于岷江河道内两条沙埂之间的实际情形,制定了“先围堰排水再发掘”的最佳方案。
而至于发掘的时机,就是枯水季节。因此这次发掘的时间窗口是现在起至2017年4月30日。考古发掘最好能在这个时间内完成,否则就只能等待下一个枯水期来临再开工了。
被严密封锁的“沉银”考古现场 图/网络
宝藏迷踪
“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启动,延续300多年的神秘传说故事将揭开神秘的面纱。但是,单靠这一次考古发掘,也并不意味着能揭开蒙在张献忠身上的所有历史谜团。其实仅仅“张献忠宝藏”一事,就有很多种传说,目前被证实的“江口沉银”说,只不过是其中一种说法而已。
可能存在“沉银”的大概范围 图/网络
很多学者认为,张献忠辗转几省所搜刮的财富,绝不止江口沉没的这些,还应有别的藏宝之处。
清代官修史书《明史》就认可张献忠“水底藏银”之说。称张献忠曾利用治理锦江(岷江支流)之机阻断江流,在河床上开挖数丈深沟埋下金银财富,然后再放水淹没,称为“水藏”。
江中曾打捞出大量碎银 图/网络
另外还有一说,称张献忠曾派贴心部驻军灌县(今都江堰市),并在民间征调300名工匠进青城山采石。奇怪的是,并无一寸石料运出山,也未在山中铺路。采石半年,连所有工匠也消失了。后人推测,他们很可能是为张献忠开凿藏宝之处后被灭口了。
传说青城山也是张献忠藏宝地 图/网络
而对于前一种说法,民间还曾流传出“藏宝图”之说。更神奇的是,民国时期这张“藏宝图”还现身了,落到了川军将领范绍增手下马昆山的手里。为筹集军费,范绍增成立了“锦江淘金公司”,专门查找张献忠宝藏的下落。
他们对着“藏宝图”进行方位丈量,最后推断出了可能的水下藏宝地点。于是趁着冬季水浅开始挖掘,当年一无所获。第二年秋天退水后又继续挖掘,结果上百人历时十个多月,仅挖出一个石牛一个石鼓,及三大箩筐小铜钱。这次著名的寻宝事件,最终沦为一场闹剧!
民间流传各种版本“藏宝图” 图/网络
神秘童谣
而对于童谣“寻银诀”中所唱“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也仍然有很多疑问:这童谣和张献忠宝藏有没有关系?和哪一处宝藏有关系?
其实童谣内容所指之物,在江口沉银遗址附近确实有。比如,沉银遗址所在的地方,就是江口镇“石龙村”;而沉银河段的江边,就叫“老虎滩”。
以前在河滩上碰运气的寻宝人 图/网络
并且,在江口镇东山的一处崖壁上,还真有一条宋代高浮雕石龙像,这条龙尾朝上头朝下,有17米长,雕工精湛,遒劲有力。据说这里还有个石虎,在文革中被毁了。
难道童谣真是“寻银诀”?所指宝藏真是“江口沉银”?那么这首童谣何时写的?何人写的?
据说在石龙像附近,还有民国人题写的四句诗:“石龙对石虎,金银萃山薮,中华宝藏兴,民族昭千古。”诗的第一句和童谣完全一样,第二句也有相似之处。
那么,这首诗和童谣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至今也没有人说得明白。
江口崖壁上的宋代石龙 图/网络
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陕西延安人,字秉吾,号敬轩,捕快出身,明末农民军领袖之一,与李自成齐名。崇祯三年(1630年)在米脂参加农民起义,绰号“黄虎”,又称“八大王”。
明末“八大王”张献忠 图/网络
张献忠1643年后占据武昌、长沙,控制湖南全省、湖北南部等地区,号称60万大军。1644年攻破成都,并称帝,建立大西政权,改成都为西京。但在成都立足不久,就与南进的清军展开恶战。他在西充凤凰山的一场战斗中中箭身亡。
李自成张献忠“谷城相会”雕像 图/网络
历史长河中许多故事已模糊不清 图/网络
来源|羊城派
栏目主持|夏杨
责编|TIGER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未安装羊城派App?
遇到无法打开网页吗?
请点击下面按钮
未安装羊城派App?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其他分享方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