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派记者 李青
“Morning Message”(晨讯)是小猪上学后学到一个新词。“Morning Message”是个什么东东呀?
小猪连说带比划地一通解释后,我终于明白,“Morning Message”相当于一天的日程安排。
小小孩的Morning Message
据小猪介绍,每天,小同学们乘校巴到达学校后,第一站是直奔操场,类似于国内幼儿园的“晨练”。
“晨练”结束后,小同学各自排排队回到教室。这时候,班主任老师已经在班上候着了。第一件事就是向大家宣布“Morning Message”——首先准备干什么,接下来怎么安排,当天有什么要注意等等。
Morning Message的内容很丰富,包括music,painting,gym,computer,story time……在小猪看来,每天的日程安排都不同,就好像每天都有一个“magic list”。
也正因为这样,小猪说,班上的小同学们对每天的“Mornign Message”都充满期待。
“Do we have Gym today?”“Do we have play time today?”——小猪说,她的很多小同学都喜欢Gym、Play time,常常是老师还没有宣布Morning Message,小同学们已经抢着提问了。
大人的“教学计划”
小猪的“Morning Message”让我想到了开学前,我收到的各门课程的outline\agenda\schedule。
虽然老师们的叫法不同,但统归是关于课程的一个大纲性的计划,姑且就叫“教学计划”吧。
从国内出发来到加拿大前一周,我的邮箱就开始陆陆续续塞满了这些“教学计划”。
打开一看,饶是在国内一路本科到研究生、“学生经验”丰富的我还是小小地吃了一惊——因为太过详尽,老师们把自己的私货全都亮出来了。
“教学计划”主要分三大块儿。
首先,对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给出大略简介。
其次,列出课程各种注意事项,如需要准备的一些学习工具或电子设备等。在这一部分,我发现,关于“plagiarism”(作弊)的处罚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一部分,也是“教学计划”最重要、含金量最大的部分,是一个细化的课程安排。课程安排细化到每一节课,当天的课程内容,主要知识点,甚至作业安排都包含其中。
这样一份有总有分,细致入微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的作用显而易见。
在开课前,当你精读完这样一份计划表,你基本上已经可以对这门课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课程以及作业的难易、大概的知识点,时间的安排等等。
到加拿大之前,我就听不少朋友介绍说,加拿大学生选课弹性很大,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调整。拿到教学计划后,我这才明白,光有学校的选课制度其实并不管用。
通过“教学计划”对课程粗浅但总体的认识,再加上,开学一个月内与任课老师的“零距离接触”,学生们才真正可以在这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安排,对课程进行调整,如退课,改修等等。
在我看来,小猪的“Morning Message”真有点像成人世界“outline”等“教学计划”的雏形。虽然还都只是5、6岁的小屁孩,但学校和老师至少思想上摆出了与他们平等交流的姿态。
“制度”的淫浸
从小学就已经开始的“Morning Message”以及后来的“教学计划”,某种程度上也许是西方社会“制度化”、“量化”深入到社会每个毛孔的一个萌芽或缩影。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发现,“计划”、“安排”等与“制度”、“量化”有关的东西淫浸于老外们的日常生活。
比如,我的不少同学都是“schedule”控,超爱用各种颜色的涂色笔(marker)。不少同学,谈到日程安排,都会掏出自己的Calendar(日历),上面密密麻麻、红红绿绿地列满了各项安排。
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学生会免费赠送的“student book”也是个Calendar,不仅列明了学校本学期的各项安排,还规规整整地划满了日期和格子,便于你做自己的个性化安排。
登录学校网站,“量化”的影子随处可见。你可以按日期索引检索到校园里正在举行和即将举行的各项活动;Gradpro skill的各个类型的讲座,也清清楚楚地被按日期列成了表格,让你一目了然……
“制度化”、“量化”体现在老师的教学风格上也颇为有趣。有一次参加Talk Time的时候,一位华人研究生说,他的导师也是位华人,每周至少与他见面三次,监督学习进度,并指导方向。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因为,康考迪亚大部分是西人老师,他们更喜欢通过“Quiz”这样的方法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比如,我曾经修过一门“Commputer Assisted Media”,老师为了督促学生提前预习,每堂课前必有一个小quiz,内容针对那天要上的新课程的内容。
我的另外一门课“Social Media Fundamental”,则基本上每三周一个quiz,检查学生对过去课程的掌握,这还不算期末的presentation。
有些白人老师对“制度”和“计划”控到了极致。我曾经碰到过一位阿拉伯来的工程系博士。他忧伤地告诉我,他的导师对他的课程“monitor”(监督)得非常厉害,要求他制定出每天,甚至每小时的学习计划。
当然,这显然是个偏激的例子。除此之外,我再没有碰到过其他人有过这样极端的经历。
但是,和不少学生聊过后,大家都发现,华裔老师对学生更喜欢“人治”,倾向于亲身监督学生的学习;相比之下,西方老师普遍更喜欢“量化”、“制度化”。
他们更喜欢通过“Quiz”、“Presentation”、“Paper”等等,来“度量”学生的学习成果,除非预约,平时想和他们打照面儿的机会却不多。
链接:南橘北枳的思考
不论是“Morning Message”,还是“教学计划”,都只是加拿大教育体制的一个小小片断。不过,这些不经意间接触到的小细节却让我对加拿大这样一个西方主流社会多了一层了解。
我想起,在国内时我曾遇到一家外资保险公司遭遇客户退保。客户坚称保险公司操作违规,并计划诉诸媒体和监管部门。
外资公司的公关部门当然是紧急出动了,不过他们出动的重点是力图澄清自己操作的合规,提到客户的退保要求,却迟迟未有人愿意表态。
对于这种“危机公关”,我当时甚不理解。早前也有中资保险公司遭遇过类似个案。中资公司的做法是,老总拍板,先为客户退保,平息事件,再内部处理,并主动与媒体联系,通报事情的处理。
明眼人知道,在保险这个行业,即便客户退保真是“蓄意为之”,除非能拿到铁证如山,显然中资公司的做法对公司的创伤性更小,毕竟企业形象和客户信任更是个无价宝。
这种浅显的道理,我想外资公司也是心知肚明的。可为什么外资公司不能“弹性”处理?
思考良久,我发现,“制度”使然。相较中资公司,外资公司普遍制度更为严谨,每个部门都像是流水线上的螺钉,环环相扣。
“制度”在运转顺利的时候,好处自不必说。可一旦出现问题,缺点也显而易见——因为“各司其责”,所以每个部门就都不愿意站出来,解决问题,毕竟站出来是需要背负责任的。但从化解危机的角度看,对公司的伤害显然更大。
中资公司的“人治”带来过度的弹性化,造成太多内耗;外资公司的“制度化”又在处理危机时过于“一板一眼”,不能从大局出发,以致对公司整体构成伤害。
国内,人们在引进“制度”的同时,常常强调“本土化”。
而从“Mornging Message”和“教学计划”,我隐约看到外资公司“制度化”植根的土壤——在西方社会,不论是公司,还是公司的客户,他们从小便习惯于“量化”,生长于“制度”、“计划”的土壤,所以即便对于“危机”,不论甲方还是乙方,都习惯于接受另外一套处理的“制度”。
而一旦南橘北枳,想要应付成长于“人情世故”的中国客户,原来的危机制度难免会力有不逮了。(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往期回顾:
10.5岁游学⑨|小班真相!加拿大公立学校11个学生1个班!
来源|羊城派
责编|卢永城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未安装羊城派App?
遇到无法打开网页吗?
请点击下面按钮
未安装羊城派App?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其他分享方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