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李青
国外带娃,对午餐花样和营养的关注不只我一个。
在Google上输入“lunch, kid”(午餐 孩子),我发现不论是华人还是老外,都为这事儿犯愁。而通过对身边的朋友了解,我发现更多关于pack lunch的故事以及经验。
各显神通
Cayla Hochberg有一个11岁的儿子和一个15岁的女儿。Cayla以前是全职家庭主妇,不过孩子大了开始重返职场。为了让孩子吃好,她每周末都会与孩子一起到超市采购。
“不要问他们‘你们喜欢吃什么’,而是问‘三个中间哪个是你们爱吃的’?”Cayla说,有时候,盲目迁就孩子的喜好倒不如让他们弄清楚自己的界限。
和中国妈妈相比,老外的烘烤水平高超,更擅长用烘烤制作一些健康的食品。
比如snack,Cayla称,她不会禁止孩子吃饼干、薯片,但有时会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健康的snack。
比如,把甘蓝菜(Kale)加点油和盐巴,放入烤箱用350 F的温度烤5-7分钟,做出脆脆的叶子,小朋友当作零食吃,不知不觉便吸收了很多维他命C和A。
有时候,还可以是把蕃薯切条或椰菜花切粒(约爆谷大小),用同样的方法烘烤,做成健康又美味的小吃。
同时,在挑选食物的时候,她也会注意尽量挑选一些健康食品,比如低盐的火腿和芝士。
相形之下,中国孩子更遗传了爹妈的一张“中国胃”。
中国妈妈也更喜欢为孩子准备中式午餐,比如煎饺、炒面、炒饭、包子,或者干脆用保温杯装上各式的米粥、汤水、蒸肉饼甚至米饭+菜。
还有心灵手巧的妈妈干脆中西合壁,比如把汉堡里的bacon(熏肉)换成了传统的卤牛肉等等,令我大开眼界。
小猪所在的班上,除了她一个中国孩子,剩下的全是白皮肤、黑皮肤的孩子。上学后,小猪对同学们的西餐着实新奇了好一阵子。
看到同学吃着披萨和热狗,便心痒难熬,回家嚷嚷着也要吃,真正吃过几回,便见异思迁;再过一段时间,又开始卷土重来。
娘儿俩就“lunch box”(午餐饭盒)翻来覆去商量了好多回,开始的时候,小猪的选择还是以中餐为主——瘦肉水+热狗;番茄蛋汤+米饭;各类蔬菜炒肉+饭;各类肉菜粥……偶尔穿插点煎饼、寿司或紫菜包饭、披萨等等。
可是,没过多久,小猪开始被同化,时常对披萨和热狗长草,吵着要换新花样。
到后来回国后,一年的熏陶下来,小猪的胃口已经相当西化,基本上每周都要求吃一次披萨或者意粉之类的西餐。每每这个时候,一旁陪吃的妈妈便相当痛苦纠结,总觉得那一餐索然寡味,甚是难耐!
被忽视的午餐
一句话,加拿大人的午餐,不论大人小孩,都很简单。不仅花样少翻新,甚至花在午餐上的时间都很少。
好几次,小猪从学校回来后递给我的lunch box还是沉甸甸的。再一问,小姑娘说,不是她不想吃,是因为她吃饭不快,而lunch time又太短,一到时间,老师就要求大家收东西了。
小孩子的午餐尚如此,大人们的午餐就更不用说了。汉堡、披萨、热狗、Poutine(普丁)以及各色面饼夹肉卷、菜卷……这些我中华儿女视之相当粗糙的简餐实际上是加拿大最常见的午餐——它们的地位等同于中国的“米饭+菜”。
从埃及来的Dina也对加拿大的饮食感到很不适应。不过,埃及的“一日三餐”也让我大开眼界。
Dina告诉我,在埃及,她们的早餐时间是早上7点多钟,午餐要一直等到下午5点左右,而晚餐则在晚上10点多钟。
“所以,到了晚上,我们总是在吃东西,”Dina说,为了适应这种饮食习惯,超市遍布埃及,且24小时营业。
Dina向我描述的埃及人日常生活中买东西的场景总让我想起张爱玲笔下“十里洋场”的光景。
就在那样民国的上海弄堂里,人们从楼上吊下篮子,装上钱,把要买的东西列个单子,店主就会把东西和找零放进篮子里,再拉上去。
总而言之,就对午餐的重视程度,即便身处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国人仍不遑其让。
有一次,我和同学谈到东西方饮食时,大家认为东方人普遍更为苗条,我想东方人的饮食习惯应该是个重要原因吧。
“早上吃得饱,中午吃得好,晚上吃得少”这句打小就听得耳熟的古训,此刻又在我耳边回响……(节选自《5岁游学枫叶国》,羊城晚报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
往期回顾:
10.5岁游学⑨|小班真相!加拿大公立学校11个学生1个班!
来源|羊城派
责编|卢永城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未安装羊城派App?
遇到无法打开网页吗?
请点击下面按钮
未安装羊城派App?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其他分享方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