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
千年侨寨大娘巾:潮州人下南洋始祖港
2017-04-19 羊城派 连载
讲好侨故事,且看大娘巾的“出走”路线……

文/图 羊城派特约记者 沈卫红


儒释道三教合祀的丹砂古寺,位于程洋冈村口

在距离潮州城西南约15公里、汕头澄海城区东北7.5公里的莲下镇,有一个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名叫程洋冈,总面积2平方公里,村里有大大小小池塘20多个,巷道依然保留着古时旧貌,古色古香,许多还是原汁原味。

唐以前,这里是韩江出海口的一个岛屿,江海交汇,又因其东有凤岭,北有凤冈山而又名凤鸣冈,或叫岐陇港或旗岭港。

这些都是程洋冈的大名、雅名。

而在澄海当地,程洋冈俗称“大梁冈”、“大粮根”、“大娘巾”,这些俗称皆因乡音而变得风采独具。

然而,有趣的是,多数澄海人只知道“大娘巾”,只认乡音“大娘巾”。


丹砂古寺

“我从来没听说过程洋冈,今天才知道澄海有一个程洋冈,我只知道大娘巾”。从小在澄海出生长大的阿林肯定地说:“我问了我父母,也问了同学,就叫大娘巾,没听说过程洋冈。”

跟我一样,阿林也是第一次到程洋冈,他搞不懂为什么澄海人的大娘巾变成了程洋冈。

“反正我知道,小时候常听奶奶用神秘的口气说,那家女人去大娘巾看啦,就是病重的意思。”

“还有,听到邻居女人吵架骂人常会说:你明天就去大娘巾吧!”

听着阿林如数家珍地介绍起童年记忆里的大娘巾,让我对这个大娘巾顿觉好奇起来,也认真琢磨起来。

因为樟林港太出名,比樟林港出道早几百年的凤岭港,反而被湮没了。其实,早在樟林港开埠之前,凤岭港名气大得很。饶宗颐先生为之题写八个大字:“粤东襟喉,潮州门户。”


大娘巾凤岭港是粤东最早的出洋始祖港 

作为粤东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要塞,潮州人从大娘巾下南洋,所以,大娘巾凤岭港是粤东最早的出洋始祖港。樟林港担当起粤东“海上门户”“通洋总汇”的重任,已是清代“海禁”初开的时候了。而汕头港,又是鸦片战争之后的事了。


潮州人下南洋始于唐代凤岭

凤岭港,始于唐,盛于宋。

据《澄海县志》记载,此地为“艨艟之襟喉。”即红头船出入的门户。

根据在大娘巾出土的古墓考古证实,早在公元420-589年间已有民居,从南北朝至隋唐,此地居民以捕渔耕种为生,且有一定规模。建于唐代乾符年间的凤岭宫,供奉汉南越王赵佗和唐医学家孙思邈。这一时期,用于南洋通商运输的最早的红头船——艨艟舶艚开始出现在凤岭港。


红头船

北宋时期(960年)开始,由于海洋不断冲积浮聚,山北面一带已基本形成陆地。当时韩江口海岸有群山作为防御风浪的屏障,故在浅海区形成良好的天然港口,时称凤岭港,又名旗岭港。潮州府志记载:“旗岭港,距城十五里,南洋大州港之北,处韩江发源而来,凡来往客舟,多泊于此。”指的就是凤岭古港。

随着陆地面积逐渐扩大,农产品逐渐增多,位于潮州海上门户的大娘巾,工商业逐渐兴盛起来。到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村内已建有热闹的永兴街集市,后来又开辟了新兴街,源兴街、顺兴街、詹埠头、山尾营盘市集,商业鼎盛时期,商铺有200号,除小商摊贩外,正式商号有116家,经营各种商品,货物充沛。行走在海上的红头船和潮州人,成为最早涉足跨境贸易行业的弄潮儿。


村巷古道

据考古发现,大娘巾及附近有很多瓷窑,至今已发现宋代窑群17座,其窑砖经鉴定为唐宋年,如营盘山古窑、莲花湖古窑、虎丘山古窑等遗迹。

1948年东州堤崩塌,抗洪抢险中,村民在大娘巾附近港湾挑运几百担夹杂着大量宋瓷片瓦砾的沙土填垒东洲堤。

这么大规模的陶瓷制造业,说明唐宋潮州瓷的外销规模已达到一定程度,通过红头船远销南洋各地,从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在泰国皇家博物院、文物商行陈列的瓷器文物中,就有产自大娘巾窑群的瓷器。

北宋时,为保护地方工业和内陆运输,抵御外侮,朝廷特派官兵驻扎于大娘巾营盘山下,建有“官厝”十数间。当时的巡逻路线从凤岭港通往海洋,东往饶平、漳州、泉州,北往潮州、广州,沿途设烟墩五处、驿站两个、兵防寨堡三个、税关一处,以利于巡守。


村里的宗祠

相传南宋末年(1280年),陈吊王在大娘巾建寨立营抵抗元兵。

明朝嘉靖末年,朱良宝率部起义,击杀官军于大娘巾寨外,在凤岭港东侧的蛤蟆石上留下了试剑的刀痕。

地方县志有如下记载:“韩江水自横陇东流,经程洋冈,山蓬子港直通外洋,宋代朱良宝负偶固守的地方。”

后来,由于凤岭港湾冲积平原逐步浮聚,港口逐渐南移,到明清时全面移到樟林港,樟林港成为粤东“通洋总汇”,海洋贸易独占鳌头,潮州人大规模从樟林港下南洋。而樟林港码头也有一条新兴街,商铺云集,有海关、税局,还有一个妈祖庙。

但凤岭港依然延续着她的与众不同。


村里的晏侯庙


村里的祠堂

为保护众多商户权益,保持商埠繁荣,1914年,大娘巾成立了“商业工会”。

1929年,市面缺少纸币零星碎币找赎,商业公会在多家商户的支持下,印发了数千元零星钱票,票面分两角和五角两种,上面盖有“凤岗商业公会”印章。这两款纸币信用极高,不仅在大娘巾本村流通,还可以在东陇、店市、莲阳、黄冈、汕头、庵埠一带跨几个县的商铺通用。

而大娘巾邮政,直到20世纪70年代,仍然以“广东程洋冈”的日戳正常使用。


“广东程洋冈”日戳

作为粤东最早的过番口岸,大娘巾自然也就成为潮汕地区一个著名的侨乡。目前,旅居海外的大娘巾人有六七千,与村内人口相当。海外大娘巾人分布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越南,其中以旅居泰国的乡亲最多。

早在1937年春,大娘巾人就在曼谷成立了程洋冈同乡会。现在在曼谷,有程洋冈同乡会、程洋冈蔡氏家族互助社等团体。大娘巾村里的众多文化古迹修复,海外大娘巾人都给予了许多捐资襄助,还捐办了华侨学校。

大娘巾中医享誉东南亚

今天的泰国游市场中,已悄然兴起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到泰国买中药。

其实,泰国的中医药是在700年前的素可泰王朝时期从澄海传入泰国的。

根据文献记载,公元1350年时,曼谷就有华人出售中国药材,最有名望最受尊敬的医生是来自中国的中医,甚至连国王的医生包括医队长在内,也都是华人中医。

有名可考的第一个代客煎药赠医施诊的中医是澄海东里乡旅泰华侨李松青,他在曼谷创办了李天顺堂药材店。到明永乐年间,泰国的中医诊所和中药店鳞次栉比,已十分兴旺。

澄海有句老话:澄海姓氏三大家:陈、林、蔡。

大娘巾全村建有明清时期的祠堂19座,其中蔡氏祠堂占8座。

大娘巾的蔡姓,让大娘巾神气了几百年。


村里的民居


村里的私塾


村里的书斋

澄海红头船先驱者之一的蔡彦,最早在大娘巾创办有加合红头船,清雍正末年举家移居樟林港,创办隆成号船垄,订制红头船近百只,为船户领用,三年内如遇风险沉没便一笔勾销,若三年后平安行驶则本利一并偿还,时称“红头船债”,这一红头业模式对樟林港的繁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而真正让大娘巾名扬潮汕和东南亚的,是蔡姓的祖传中医口碑。


大娘巾蔡氏卫生馆

“这个村最出名的是祖传妇科和儿科,很多地方的人都来这里求医呢。”看着我疑惑的样子,村负责人自豪地说,很多华侨都来这里看中医,某某公主的风湿痛也是村里的祖传中医医好的。

村里最负盛名的“大娘巾蔡氏卫生馆”,在明万历祖传,创立于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其著名的妇科药丸商标即“大娘巾”。

阿林说:“有很多华侨专门回来大娘巾看病。”只是他以前不知道大娘巾就是程洋冈。

“潮州城里有一条街道,街上有好几家大娘巾卫生馆,”从小在潮州长大的魏魏拿了照片给我看。

大娘巾古时属于潮州,清同治年间,蔡氏后人走出大娘巾,到潮州府城佘府街144号即现在的西马路128号开设大娘巾卫生馆,到“省城”续营祖传中医。


潮州城里的大娘巾

同样,大娘巾踏着南太平洋的丝绸之路,去到了东南亚。

泰国名医蔡璧煌是大娘巾卫生馆传人,他在泰国古医草药学院学习毕业后,巧妙地将中泰医术融合起来,成为泰国一代名医,被推举为泰国中医总会副理事长。

泰国中医总会成立之时,泰国皇家特派员为蔡璧煌等人挂彩,以示隆重祝贺。

本文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沈卫红专属所有,欢迎转发分享,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来源|羊城派
责编|陈慰

已有 1 个赞

最新评论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其他分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