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
你知道吗?牛仔裤一词,背后有一段华工辛酸故事
2017-04-28 羊城派 连载
来金山,做骡仔——一句谚语道尽华工沧桑

文/图 羊城派特约记者 沈卫红 

1849年,美国加州沙加缅度发现黄金,由此引发全球范围内的Gold Run(淘金热),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四邑、三邑和中山等地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者,穿越浩瀚的太平洋,来到美利坚这座“金山”——挖金。   

但是,金子不是随处可捡的。由于种族歧视和排华,华人不被允许在金矿挖金,而且必须缴纳矿业税,在白人淘剩下的废矿里拾荒。

所以,当粤人登陆“金山”后,发现真正的金矿距离他们很遥远,于是,勤劳刻苦的粤人转而在制造业、铁路建设、农田水利等各个领域默默地做起了苦工,成为美国西部大开发的拓荒者之一。  

于是,这些来自中国的淘金客,又有了另外两个专有名字——中国学者称之为“华工”(Chinese Labor),美国人称之为“苦力”(Chinese Coolie)。   

而美国粤侨,自称为“做骡仔”。  

美国华埠一直流传着出洋做苦工的一句谚语:“来金山,做骡仔。”这个六字写真,满满都是辛酸泪啊!   

那么,“做骡仔”的说法由何而来呢?

在淘金时代的旧金山,有一家服装公司叫Levi Strauss,该公司的标志很特别,是两头骡子,而且公司以专门制造工人干粗重活时穿的斜纹粗布(denim)套裤(cover-all,在港澳地区称为“工人裤”)而著名。工人裤上,逢有一块公司的注册商标图案,图案上是公司名字和两头骡子标志,象征工人裤耐磨耐用,像骡子一样耐劳,经得住任何恶劣的工作环境。

(网络图片)

在19世纪70年代,华人是加州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大批华人在服装厂干活。

他们因为Levi Strauss服装公司的骡子商标而把斜纹粗布料形象地叫做“骡仔布”,把用斜纹粗布料做成的“工人裤”,叫做“骡仔布裤”(denim jeans)。

而美国西部牧场的牛仔工人(cowboy)也穿这种 denim jeans,美国英语则简称为Livi's,jeans 或者cowboy jeans。 

二次大战后,cowboy jeans在香港和日本的年轻人中间受到广泛推崇,被视为美国时尚文化的一个标志,香港粤语把这种cowboy jeans翻译为“牛仔裤”,于是,劳动人民的“骡仔布裤”在“牛仔裤”的时尚包装下变成了年轻酷炫的标牌。

中国改革开放后,Livi's——牛仔裤也进入了大陆,于是,“牛仔裤”这个词汇,从香港又传入大陆。在改革开放之初,如果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穿牛仔裤的人,那可是大大的西洋景,叫人嫉妒羡慕恨啊!

资料图

美国本土华人,一直沿用“骡仔布裤”——这个美国华埠专有名词,直到1970年代。

1911年旧金山华埠出版的《金山歌集》收集的华埠歌谣中,还有不少华埠流行语,比如:“穿件骡布如烂网”,就是形容身上穿着磨损破烂残旧的斜纹粗布(denim)工人服。

19世纪70年代的加州,广东劳工是纺织制造业的主要劳动力。(资料图片)

1960年代中叶,美国移民条例修正以后,允许每年两万名华人的移民配额,其中以家庭团聚移民配额为主,自此以后,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华人新移民涌入美国各华埠,他们用“牛仔裤”这一时尚用语慢慢淹没了“骡仔布裤”这一有着老华侨奋斗语境的独特用语。

同样一块斜纹粗布料做的裤子,在做裤子的人和穿裤子的人眼里,语境和文化内涵完全不同。

而中国学者普遍使用的“华工”一词,也慢慢取代了“做骡仔”这个形象生动的美国华埠独特词汇了。  

本文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沈卫红专属所有,欢迎转发分享,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金山歌集》尽道华工辛酸


Levi's资料图

来源|羊城派
图片|网络(侵权即删)
责编|陈慰

已有 1 个赞

最新评论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其他分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