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
都说"无鸡不成宴",粤菜鸡馔你了解多少?
2017-05-04 羊城晚报 原创
中国人食鸡,粤人为盛。为何鸡馔永远有捧场客?说起粤菜里的鸡馔,经典以外,变化万千,总之,咪走鸡。

文/ 周松芳

1名贵菜式鱼翅,常常用鸡提鲜

俗语谓“杀鸡安客”,意即杀鸡待客,是很有礼数的事了;孟浩然诗“丰年留客足鸡豚”,鸡也是过年的主打菜。因此,吃鸡可以说在何种情形下,都上得了档次。

吃鸡,也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最重要的传统之一,但是,重中之重,还得看广东,尽管广东菜给人的印象是吃海鲜为主。广东人不仅过年要吃鸡,过冬大于年,更要吃鸡;结婚生子,要摆鸡酒宴;其他各式宴会,均少不了鸡,所谓“无鸡不成宴”。其他各种名膳里,也通常离不开鸡,如最名贵的菜式之一——鱼翅,常常要用鸡的,称为鸡煲翅。

又如岭南人好吃蛇,蛇馔里通常也加入鸡,称为龙凤呈祥,再加入猫,则称为龙虎凤了。连最不起眼的鸡爪子,在广东都是一道名菜。有署名“味橄者”的作者在1935年《新中华》杂志上写了一篇《吃鸡赘语》,说他素喜吃鸡,“尤其是清炖的鸡,更是只有所谓凤爪——即广东菜凤爪水鱼中的鸡脚最为可口”。

一招鲜,吃遍天。由于鸡在粤菜中的这种独特地位,许多酒家便主打食鸡,当然各有各的秘方专制。1948年《放行》杂志上的《广州情调·吃风》,就历数当年广州食肆以“专门以一种食品为号召以弋巨利的”,“以河南成珠楼的小凤饼、联春馆的三蛇宴、洞天的双英鸡、馨记的市师鸡、南园的文昌鸡、佳栈的烧鹅、大三元的裙翅、西园的罗汉斋、泮溪的油煎饼、陈意斋的雀肉酥等都是别有风味的食品”,聊举数家之中,鸡已占其三。

因着这种吃鸡的热情,以至于一位叫吴慧贞的作者在1946至1948年间给《家》杂志开设“粤菜烹调法”专栏,谈到鸡时,竟认为“鸡肉营养价值之高,超过任何其他肉类,且其生殖繁而长大速,最宜作为日常滋养之品”。

在这种风气之下,粤人对于鸡的品种与质地,十分讲究。这种传统,也传续到了今日。比如,外地人一想到广东菜,就会想到白切鸡;想到白切鸡,就会想到清平鸡;想到清平鸡,就会想到它选用的是清远鸡。除了清远鸡,方家还会为你推荐海南文昌鸡、佛山贮侯鸡等等。

2清远鸡、文昌鸡、牛奶鸡,广东鸡的上品

民国食家张亦庵先生说:“粤菜馆中的菜谱,往往把鸡称作凤,如‘凤足山瑞’、‘凤入罗帷’、‘龙凤大会’等。在广东菜系里,鸡确如凤一般尊贵;而其尊贵,除了粤人烹调得法,还在于其质地的上佳。

民国广州酒楼菜单中的招牌菜金华玉树鸡

比较而言,其他各大菜系里,固然也多有关于鸡的菜谱,但他们只讲制法,而没有一家菜系,像粤菜这样,直接标榜和追求鸡的品种及品质。这或许是他处的鸡肉品质相对较为低劣所致。

广东鸡好在哪儿呢?首先是品种优良。且看最高调宣示鸡的价值的吴慧贞女士所开列的广东名鸡:“粤省所产的十全竹丝鸡、佛山的贮侯鸡、防城的白肉鸡,以及文昌鸡、牛奶鸡等都是优越的品种,且以饲养得法,为所食者所称誉。如十全竹丝鸡具有重冠、黑舌、有髻(头上缨毛)、配裙(脾茸毛)、穿裤(足有茸毛)、孒孓脚指、竹丝毛、鸟面、绿耳、黑骨肉这十种特点的,它不但被视为席上珍馐,且用以配药,为白凤丸的主要原料,其滋补力之大可知。又防城的白肉鸡,它的皮肉雪白,肉的纹理极细而嫩,所含白色膏脂甚丰满,而文昌鸡也有骨软肉滑之长,这些都是由于品种的优异。”

民国香港黄中璜药厂乌鸡白凤丸

其次是饲养得法。这一点吴慧贞也提到了:“至于佛山的贮侯鸡,则在于选种与饲养各得其宜,故食味亦以软滑见称,在它未烹饪之前,先择身矮而足骨细,冠红大及脚脾如八字叉开者,放于暗室内,以玉糠煮糟连饲两星期(即所谓“糟鸡”),不使它动,则自能肉足脂丰,软滑甘香,其味之美,非经亲尝,难以想象。至于牛奶鸡,是粤省及香港牛奶公司的副产物,其所用饮料,拌以过剩之牛乳,故所蓄之鸡甚肥美而滋养特丰,惜产量不多。如家常宴会,可用贮候方法,先行饲养备用。”

饲养之法,张亦庵先生在1943年《新都》杂志刊发的《谈鸡》也有一说:“广东所产普通的鸡,也胜过上海的。这大概是因为土地的关系。气候较热的地方,土壤中的虫类较为丰富,鸡得大量的虫类作饲料,营养自然较为充足,味道也自然较为鲜美。

在当今的粤菜,鸡的地位依然显赫,清远鸡、文昌鸡依然足资招徕,只是民国时不见经传的湛江鸡,倒有后来居上之势;据说当地政府还制定了饲养标准,以为品牌之推广。还听说佛山的贮侯鸡也注册了,不过影响尚未及于市场,能否重塑当年英鸡,值得食家期待。

3中国食鸡,粤人为盛;粤人食鸡,民国为盛

中国食鸡,粤人为盛;粤人食鸡,民国为盛。如若不信,除了前面提到的林林总总,再请看一组民国遗珍——粤味鸡谱,如今的粤餐馆的鸡,哪有那么多的做法和讲究?当时仅蒸炖鸡谱,就有凤翼穿云、淮杞炖鸡、鲜栗炖鸡、鸣凤紫竹、水晶滑鸡等。现具体介绍两中两款。

其一,鸳鸯戏水——用肥鸡、老鸭各一只,原只连骨用盐花将鸡鸭里外擦匀,盛于瓦煲中,加绍酒半斤或糯米酒、红酒亦可,便把煲盖紧,隔水文火炖至烂熟,肉香滑而汤浓厚。食之补身。

其二,八珍露鸡——取肥鸡去毛,以刀开鸡背,起去鸡骨,原只用盐擦匀里外,然后将鸡放瓦钵内,鸡皮面向下,随将配料放鸡肚内包藏,加绍酒一盅或糯米酒半斤,用文火炖至烂熟。配料用洋薏米、莲子、百合、栗子,先用热水浸透洗净,莲子去心去衣,再加切成小粒的冬菇、火腿、鸡肾、鸡肝拌匀同炖。上碗时,先将原汤滤出,即以碗盖在瓦钵上反转,则鸡皮在上,配料在下,然后再将原汤入碗,较为美观。

八珍盐焗鸡

鸡肉补身,宜以蒸炖为先,而以可口论,当推炒与炸;海外中餐馆,原料来源有限,师傅水平不高,讲究不来,向来就只有炒鸡块一味,便把洋人糊弄得服服帖帖。民国的炒炸鸡谱,也是林林总总,像凉瓜鸡片、凤披锦围、脆皮油鸡、蚝油鸡丝等。现具体介绍其中两款——

其一,核桃鸡丁。核桃性滋补,配合鸡丁制成馔肴,更是相得益彰。先把核桃打开去壳,用滚水泡去肉衣,晾干后用油炸酥待用,再取肥姑鸡肉切粒,用熟油、豆粉、生豉油擦匀。配料用鲜草菇或冬菇、冬笋,都切成小粒,先下镬滚熟,随加入葱白粒、核桃、鸡丁,盖上锅盖,俟有八分熟,即揭起锅盖,炒匀上碟。

其二,八块香鸡。此味因将鸡斩成八件烹制而得名。上席时以大匙每客各分一块上小碗,既匀而卫生,又可表示敬意。八块香鸡的制法,取肥姑鸡斩为八件,用盐花、豆粉少许擦匀,下油锅炸透取起,用冷水泡去油腻,再用绍酒半斤、顶豉油一小杯盛于瓦钵中,隔水炖至烂熟,入口香滑味美。

某地一种食品出名,往往便有这种食品的全宴之说,如全猪宴、全牛宴、全蚝宴等。广东以食鸡出名,广东要做全鸡宴,那真是湿湿碎的事了。

4地道的民国盐焗鸡

广东人爱吃动物杂碎,今日仍有许多饕餮之徒,为了吃上新鲜的猪杂,不惜大清早从市中心区往番禺等周边的屠宰场赶。猪杂如此,鸡杂也喜欢。你走进一家粤菜馆,定有鸡杂炒菜心、胜瓜鸡杂、凉瓜炒鸡杂等菜式;一菜之中,有荤有素,好吃又省钱。其实这是有传统的,久远的不敢说,民国的菜谱里就颇有几味能引人食指大动。现介绍其中一味——

上汤肾球——上汤肾球,清甜爽口,是夏季的好菜。此味配制,最重上汤,如果汤味不佳,便一无可取,此点必须注意。先取鸡肾(鸭肾亦可)洗净,取起内衣,用刀在面轻切,纵横成花纹状,随切开,分为两件或四件,然后下上汤滚热。食时加些葱白,或加菜远数节,一滚上碗,再加些麻油调味。

本篇既写鸡杂,不妨附赘一款不用鸡杂,但以鸡为杂的鱼翅类顶级菜谱,以彰民国粤味鸡谱之盛。

鸡蓉生翅——漂净生翅以上汤三煨至烂取起,用鸡胸肉去皮斩肉如细酱,用些豆粉、猪油拌匀,以上汤和搅稍稀,先下上汤于锅,收慢炉火,不可使汤滚沸,然后下鸡茸即兜匀,淋上翅面,或连兜匀亦可,但鸡茸以九分熟为度,若滚至十分熟,则老而不滑,并且生渣,此物全靠火候恰好始佳,应加注意。

民国粤味鸡谱,多有不同于今日,细考之下,发现至今仍盛的盐焗鸡,民国烹法也与今日颇有出入——

盐焗一味可以补身代药,鸡香肉嫩,绝无油腻,保全原质,不失原味。烹法先取肥姑鸡扯净,用布抹干里外,再以玫瑰露酒擦匀吊干后,用石湾出产的瓦制砂煲(即薄瓦煲),以海田产之生盐薄敷煲内,将鸡原只放入,再加生盐以盖过鸡面为度,随把煲盖盖上封密,放炉上以慢火烧约五十分钟,即可取食,半酥软滑,皮肉皆香。不过烹制时有两点极需注意,就是鸡身宜干,一有水分,其味即苦;火要慢而匀,才不致有鸡未熟而瓦煲先爆裂之虞。也有以蜜糖、香料之类擦鸡肚内,虽增香味,但嫌杂浊,不及味清为美。

5荷叶盐鸡:夺得新中国第一个国际烹调金奖

民国时期,粤菜风行上海,尤其是新雅饭店的粤菜,还赢得了“国菜”殊荣。著名剧作家舒湮在1947年《论语》杂志刊出的《吃的废话》上说:“粤菜做法最考究,调味也最复杂,而且因为得欧风东渐之先,菜的做法也搀和了西菜的特长,所以能迎合一般人的口味。上海的外侨最晓得‘新雅’,他们认为‘新雅’的粤菜是国菜。”

国厨萧良初

这里面,可少不了顺德厨师的功劳。1951年,政府组建“新中国第一个国宾馆”——锦江饭店,首任行政总厨肖良初(1906-1985),正是顺德人。据说,当年在上海滩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曾与另外九位顺德籍厨师结为兄弟,守望互助;他是老大,他还有一位师父郭大开,也是一代名厨,当然也是顺德籍了。据说,1961年顺德大良公社书记的月工资是70元,大学一级教授比如中山大学陈寅恪先生的工资也才381元(俗称“381”高地),而肖良初在锦江饭店的月工资是540元,可见其身价之高。

在锦江饭店,肖良初先后为一百多个国家的国王、总统、首相、总理等政要主厨或安排菜式,其中的“三大杰作”,堪入厨史。其一是1952年,作为新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厨师代表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不仅以一款“荷叶盐鸡”夺得烹调表演会金奖,而且“征服”了民主德国总统皮克,获赠金笔和亲笔签名个人照片,堪称外交轶事。

其二是1954年喜剧大师卓别林访沪,吃了肖良初的“锦江香酥鸭”后,叹为“毕生难忘的美味”,竟向周总理提出打包两只带回美国与家人分享。

其三是撒切尔夫人1982年访问上海,香港船王包玉刚在锦江饭店设宴款待,肖良初以七十六岁高龄重出掌勺,一下引爆了香港媒体的兴奋点,报道几欲喧宾夺主:“船王午宴英相,顺德厨师掌灶”、“主厨是七十八岁(七十六)岁肖良初,顺德大良人”……

其实,肖良初厨师生涯的传奇之巅,应该是在1961年的联合国日内瓦会议上。当时,外交部长陈毅钦点了肖良初。而肖良初也倾情回报,所创制的八珍盐焗鸡,受到各国嘉宾的交口称誉。这款名菜,乃是在广东客家菜东江盐焗鸡的基础上,在鸡腔内加入鸡肝、鸭肝、腊肉、腊肠、腊鸭肝、腊鸭肠、腊板底筋、酱凤鹅粒等配料,用荷叶包裹,外以锡纸包住,在海盐中焗熟,鸡肉的鲜冶、盐香的浓郁、荷香的清淡、腊味的馥郁,能神奇地集于一体。

6顺德籍国宴主厨肖良初能做三百多款鸡肴

国宴主厨肖良初在上海滩最出名的菜就是八珍盐焗鸡了;鸡馔在他手艺中的地位,就如同在粤菜中的地位一样,渊源十分深厚;据曾受肖良初亲炙的前顺德市副市长欧阳洪说,肖良初曾亲口对其说他能做三百多款鸡肴。

“无鸡不成席,无鱼不成宴”。鸡在粤菜中,是除海鲜之外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肖良初们在上海烹鸡,吴慧贞、张亦庵等则在上海说鸡;当然是说广东鸡如何如何好。先贤屈大均早已形而上的高度论证过:“鸡为阳积”,而“岭南阳明之地,乃鸡之宅”,故岭南不仅产好鸡,而且产神鸡、仙鸡;以鸡为卜,是岭南最为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祭天而食人,所以,鸡成为粤人最佳的上味。同时,鸡、吉谐音,无鸡不成筵,鸡也成为筵席上必不可少的佳肴,进一步刺激了鸡馔的发展。

在民国时期,顺德鸡馔也是名品辈出,如20年代大良宜春园创制的“凤城脆皮鸡”,与广州大同酒家的“大同脆皮鸡”齐名。尤其是顺德人为了让鸡味鲜上加鲜而发明的一种用蚬肉、汾酒、姜末、陈皮等腌制的,有“水乡XO”之誉的海鲜酱——蚬蚧酱,更令顺德鸡馔“飞上枝头变凤凰”,一款“翡翠蚬蚧鸡”,竟传衍成大牌的惠如酒家的招牌菜——“菜胆蚬蚧鸡”;再传至香港,则成为春节喜庆菜“生财显贵鸡”。

1949年后,广东人吃鸡的热情一点未减,1956年广州市举行的名菜美点评比,竟有210款鸡肴参评;北园酒家顺德籍名厨黎和创制的“瓦煲花雕鸡”、利口福海鲜饭店顺德籍名厨戴锦棠创制的“口福鸡”脱颖而出,获评名菜,也可谓顺德鸡肴传统的结晶。

今天顺德人做鸡,更有新招,比如铜盘蒸鸡、毋米粥煮鸡,香甜无比。大良的乌糟鸡、桂州南桥的盐焗鸡、勒流山庄的白切阉鸡、顺府餐厅的四杯鸡等,也甚为中国烹饪大师罗福南先生所推重;顺德坊间的五大名鸡、十大名鸡之说,也表明鸡肴在顺德饮食中的地位。

7改革开放后的两道名鸡菜

“食无止境”,上世纪90年代,顺德均安北海渔村的厨师李佑枝,还别出心裁地创制了一种“熏香鸡”,乃是利用“打点滴”的方法,将调料注入密闭的烹器内,使鸡受香均匀,通体皆香,且入肉三分,香醇馥郁。

顺德鸡肴既如此丰盛,因此,与百(鲮)鱼宴相媲美,同样也有百鸡宴的传统,而这百鸡宴也是往少里说,实际的菜式多达180款,近200款呢!更有甚者,这百鸡宴,可是在改革开放前的上世纪70年代就诞生了。现在你到普通的顺德餐馆,至少可以吃到普通的铜盘蒸鸡;铜盘传热快,受热均匀,蒸出来的鸡细滑清香。

清末佳栈桶子油鸡包裝陶罐

广东还有一种很特别的鸡肴,外人是很难学的,就是客家的娘酒鸡,是用天然红色的糯米甜酒煮的,漂亮得很;酒香肉嫩,味道好得很;而且深具滋补功效,因为原本主要是做给月子里的母亲吃的。

梅州客家颇得中原之遗,故其鸡的烹调方法,除著名的盐焗鸡和娘酒煮鸡之外,还有扣鸡、扒鸡、熏鸡、烤鸡、卤鸡、炸鸡等种种,丰富了广东鸡肴。近年来,湛江鸡异军突起,主打餐馆在粤垦路一带成行成市,其中的白切阉鸡,几乎成为广州所有湛江茂名饭店的必点招牌;其以沙姜为主体的调料,别具风味。

改革开放后,有两款鸡肴,使“食在广州”名声大噪。一款清平鸡,即清平饭店用清远鸡做出来的白切鸡,因连获国家大奖,被誉为“广州第一鸡”;在80年代,白切鸡和海鲜,在外地人眼里,是广州最有代表性的两道菜。

另一款是太爷鸡,曾经与东江盐焗鸡、大同脆皮鸡、广东文昌鸡并列广东“四大名鸡”之一。

来源|羊城晚报
图片|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
责编|陈雯

已有 1 个赞

最新评论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其他分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