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二毛
前两天,一家媒体做了一个蛮好、蛮有趣的报道,标题叫《和深圳人愉快玩耍不可不知的社交“潜规则”》,其中第一个“潜规则”就是:不要八卦感情状况。
报道里说:“你结婚了吗?要孩子了吗?要不要生二胎?这三个标准的‘七大姑、八大姨问法’,可千万不要在与深圳人聊天的话题中出现。这太侵犯他人隐私啦!在这个有序忙碌的城市里,婚嫁问题成为社会的焦虑问题,而单身、离异的情况普遍,一个不小心就会问错,导致双方尴尬的局面出现。”
我蛮认可这一点的。甚至我倒觉得,“不要八卦感情状况”可以再拓展一点,不要打听他人隐私,哪怕是善意的打听。
我先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也是我自己犯过的错误。几年前,有一次,我去香港录制著名媒体人杨锦麟主持的节目《夜夜谈》。
《夜夜谈》视频截图,资料图片
一起对谈的还有另外一位嘉宾,这位嘉宾是香港人还是内地人,是男是女,说实在话,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我记得,节目开始前,我们有几分钟的闲聊时间,我和那位对谈嘉宾坐在一张沙发上。
我们两个均是第一次见面,我为了打开话匣子,便习惯性地问了一句:“某某老师,小孩多大了?”因为那时我刚好当上父亲。杨锦麟老师一听,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马上反应过来,哎呀,不妥,这是香港呀。
我为什么说“这是香港呀”,是因为这句问话放在内地,其实没什么错误,或者错得没那么严重,因为大家都习惯了。
大叔、阿姨碰到小一辈的,问“结婚没有?”、“男朋友做什么的?”;同辈人互相问候“孩子多大了?”、“准备生二胎吗?”;晚辈问长辈“孙子多大了?”、“跟孩子住一起吗?”等等都是正常不过的事了。有时候,这么一问,反而显得你懂事、懂礼、关心、体贴。
其实,这都未必妥当。
第一,这些事情属于隐私范畴;第二,你认为你关心、体贴,但对方未必这么觉得,你的问题对方未必就十分想跟你交流。你这么一问,他很为难,要么说谎,要么无奈说实话。凡是让对方有一丝为难的话题,都属于侵犯隐私,虽然你是善意的,这是我的观点。
我们为什么容易侵犯他人隐私?我记得香港一位学者讲过一个观点:我们为什么不考虑他人感受,不是说中国人不善良,不懂得同情其他人,而是在我们的习惯里面,我们没有一个很明确的人我界限。
我今天把“隐私”这个话题讲深一点。我觉得,“尊重隐私”还不仅仅局限于我不打听别人的东西,同时要做到我自己的一些不愉快东西不要倾诉给别人。
什么意思?有很多人自己失恋了、被劈腿了、被老板K了,心里有气,然后找一个人叽里呱啦吐槽一番,全是负能量。你找人吐槽,别人是否愿意?这个问题要考虑清楚。别人是否甘愿当你的“垃圾桶”?这都是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对方不愿意,你这么做,我觉得也是不尊重他人隐私的一种。
可能有很多人要问了:那按照你这么说,人与人的关系会不会变得冷漠,甚至无话可说?当然不是。人与人的关系一定是慢慢发酵的,当你和一个原来不熟识的人由相识、相知、相信,最后成为至交好友的时候,你们自然就可以无话不谈,侵犯隐私的可能性也降到了最小值。
人和人最舒服的状态,就是保持距离,哪怕是最亲密的人。
西方人把尊重隐私当做有教养的表现。教养不可能速成,必须慢慢养成,慢慢改掉我们习以为常的习惯和思维,以适应现代文明交往准则。
来源|羊城晚报
责编|梁正杰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未安装羊城派App?
遇到无法打开网页吗?
请点击下面按钮
未安装羊城派App?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其他分享方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