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派原创文本/夏杨
8月8日夜,四川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次日一早,关于“地震云”的说法就刷屏了!社交媒体间流传着各种所谓“地震云”照片,声称就是“地震先兆”。
网友微博截图(资料图)
地震专业人士对此发声,指出地震和云没有关联。但是,各种说法并未止息。
“地震云”到底是什么?是真有其物还是仅为假想?难以预测的地震,看云就能预知?……
九寨沟地震被砸毁的车辆(资料图)
中国自古就有此说
四川九寨沟地震发生后,有郑州网友贴出刚拍的天空照片,声称此前出现的“地震云”,就是四川地震的先兆。于是关于“地震先兆”这个老话题,再次刷屏网络。
哪种云算是“地震云”?按照网上流传的说法,大概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条带状云、辐射状云和干涉条纹状云。它们多出现在早上和傍晚。
傍晚的云往往带着霞光(资料图)
地震是地球内部释放能量的一种自然现象。在漫长的人类史上,对地震的认知始终在进行。对地震和云关系的猜测和设想,古人也有过。
“地震云”这一概念,并非网友创造的。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就屡屡出现。
近日陕西出现的卷积云(资料图)
1624年,也就是中国明朝天启年间,有两位意大利传教士摘录西欧古籍,写出了《地震解》一书,呈送给当时的朝廷大员。该书第八章“震之预兆”里,就提到了“地震云”。文中称:“昼中或日落后,天际晴朗,而有云细如一线甚长,震兆也。”
北京网友拍的条带状云(资料图)
不仅如此,深信“天象”的古人热衷于为每次地震找先兆。
如1680年9月9日云南楚雄6.5级地震前“自西北起,黑雾弥天”;1815年10月23日山西平陆6.7级地震前“西南天大赤……夜有彤云”;1935年宁夏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忽见黑云如缕,宛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1936年甘肃天水“是日天空布满积云,下午一时许骤起大地震”……
条带状的云(资料图)
首在日本“发扬光大”
不过,最早把“地震云”概念带到公众面前的,是一位日本政治人物。他就是曾任日本奈良市市长的键田忠三郎。
必须说明的是,键田忠三郎只是个地震和气象观察和研究的“发烧友”,他本人并没有地质或气象方面专业背景。
他热衷于研究地震先兆,还和一位中国学者合作,写成了《地震云》一书,该书于1981年在中国出版。
晚霞中的“怪云”(资料图)
键田忠三郎一直在身体力行推广“地震云学说”,并声称自己曾靠看云准确预测过地震。
据称,那是1948年6月26日,奈良市上空出现了一条怪云,状如乌黑的长蛇,横跨东西方向。键田忠三郎宣称这是地震先兆。巧合的是,两天后在距离奈良160公里的福井县发生了7.1级大地震。
此事引发了轰动。从此,“地震云”为民间人士接受。每到地震发生时,“地震云”都会成为热门话题。
1948福井大地震现场(图/LIFE)
尤其是1976年中国唐山7.8级大地震发生后,在巨大的恐惧和悲痛面前,有更多的人致力于地震预报的研究,“地震云学说”的探讨也进入黄金期,甚至一度有部分专业人士也介入研究。
比如中科院物理所的吕大炯1981年曾在《科学通报》发表过名为《地震云观测》的论文,并在1982年出版了《震兆云霞》一书。
而民间的热情更高,当时日本还成立了“地震预知俱乐部”,中国则成立了“中国震兆云霞研究会”。
《唐山大地震》剧照(资料图)
主流学界并不认可
但是,“地震云学说”从未被主流科学界接纳。地质和气象方面的专业人士都认为,没有充分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二者间有内在关联性,也没有证据证明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预测地震发生。
随着专业科学认知的发展,曾喧嚣一时的“地震云学说”,逐渐淡出了严肃期刊和出版物。
网友在广州白云山拍的云(资料图)
主流科学界不认可“地震云”学说,并非盲目排斥它,是有确切理由的。我们归纳如下:
其一,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地震和云有关系。
地震云研究者认为,在地震发生前有个“孕震期”,大地在积蓄能量,这些能量会以地热、波动、振荡、次声波、电磁辐射、高能水汽、带电粒子等形式,从裂缝冲出地表,并影响空中云的形状,形成怪异的地震云。
条带状的“航迹云”(资料图)
然而主流学界认为这只是臆想,目前地球上从地表到高空都密布各种监测仪器,无论是能量、波动、振荡,还是水汽、次声波、电磁辐射等,如果产生剧烈扰动,都会被监测到。事实上,地震前并没有这种情况出现。
今年1月玉溪的云(资料图)
其二,民间的所谓“地震云”预测,条件太过宽松,缺乏可信性。
民间人士的套路是,看到天空的怪云,便预测会有地震发生,至于时间和位置,都十分宽泛,可能在国外,可能在十天半月后,而一旦某时某地发生了地震,预测就算命中。
卷积云又称鱼鳞云(资料图)
对此科学家认为,这样的预测,不命中都难!因为全球每年都会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平均每天上万次。仅算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全球每年也发生1000次,差不多每天都有两三次。而天空的怪云,世界那么大,总会有地方出现。把这两个高概率事件硬联系在一起,哪有命不中的道理?!
“地震云”臆想成分偏高(资料图)
其三,学界一致认同,地震有不可预测性,靠所谓“地震云”预测地震不靠谱。
1996年11月“地震预测框架评估”国际会议在伦敦召开,与会者达成了一个共识:地震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不仅现在没法预测,将来也没法预测。
科学家认为,地球处于自组织的临界状态,任何微小的地震都有可能演变成大地震。这种演变是高度敏感、非线形的,其初始条件不明,很难预测。
2015年底沈阳出现的云(资料图)
民间人士乐此不疲
虽得不到认可,但民间发烧友的热情并未减。他们乐于在每次天空出现怪云时预言即将发生地震,并在地震发生后翻找、对应之前的相关“预言”。
比如中国5·12汶川大地震的前3天,在山东临沂出现“绳纹状的地震云”;中国四川雅安地震的一周前,杭州上空出现“地震云”;2008年6月1号巴士海峡地震前一天,合肥出现“地震云”……
汶川大地震的记忆(图/央视新闻)
为何有那么多人相信确有“地震云”存在,并认为它能预测地震?有学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找出了可以略作解释的答案。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心理聚焦效应”。专业人士分析,当人们遭遇诸如地震这样的重大灾难后,往往会反复回忆事件发生前的各种细节,并倾向于认为这些细节是“罕见和异常”的。其实这些“罕见和异常”可能经常发生,只不过平时人们没留意到罢了。
玉树地震现场(资料图)
天空每天都有云,世界各地气象条件不同,各种形状的云都可能有,这都属于正常的气象现象,恰好在地震前出现也不奇怪。只不过有了“地震云”的说法后,人们就把偶然当成了必然,把巧合当成规律了!
我们如何看待“地震云”?主流科学界认为,至少以目前的科学发展程度来看,地震和云没有关系,“地震云假说”只能是假说,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撑!
或许“地震云”概念并不存在(资料图)
共同面对灾难,一起为同胞祈福(资料图)
来源|羊城派
栏目主持|夏杨
责编|樊美玲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未安装羊城派App?
遇到无法打开网页吗?
请点击下面按钮
未安装羊城派App?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其他分享方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