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周聪 崔文灿 付怡
今天,一则“老人帮带娃,累出抑郁症”的新闻火了。据媒体报道,老家山东的李阿姨到湖北武汉帮独生女儿带孩子,把大宝带到了上幼儿园女儿又添了二宝。三年带俩娃,压力太大,李阿姨得了中度抑郁症。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不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承担起了带孩子的任务,这让他们开始陷入焦虑。
老人们原本规律的生活节奏将被打乱了:晨练被搁在一边,不但每天要让孩子吃好,还要陪着孙子孙女上各种补习班,盯着辅导作业,空闲时还要陪孙子孙女参观各类博物馆,辅导看各种课外书籍……不少老人都表示对于这份“甜蜜的负担”有点吃不消。
这些情况甚至让这些爷爷奶奶有些“暑期焦虑”。(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微调查:六成老人暑假带娃压力大
近日,记者在广州老年活动中心门口随机采访了50名55岁以上的长者。受访者最小年龄55岁,最大年龄为72岁。
调查中,有32位长者表示,这个暑假要帮忙“凑孙”,占调查人数的6成。
这部分长者中,有12人是专门从老家过来帮忙,占调查人数的2成。而大多数需要帮忙“凑孙”的长者均表示,对这个暑期任务感到忧心忡忡,认为是一份 “不小的压力”,“很大的责任”。
值得关注的是,有不少长者在暑假来临之际,已表示“忧虑重重”。排在首位是怕照看不周,孩子遭遇意外伤害;其次是不会辅导作业;第三位则是孩子不听管教。至于其他原因,还有“孩子正当发育期,保证一日三餐营养饮食,较麻烦”,“子女借口太忙,完全撒手不管”,“管教意见不同,家人争吵变多”等。
在调查中,有长者告诉记者,为了专心照料孙子女,原本的生活节律被打乱,“每天我们都和一班老友打打太极拳,去个喝早茶,然后晚上跳跳广场舞,有时还相约去爬山、唱K,或者去周边地区短期旅行,一到暑假,这悠闲的生活就彻底没啦。”周阿姨是一名退休老教师,她的说法道出了不少老人的心声。
焦虑一:作息被打乱
暑假期间,在广州少年宫,每天都有一批爷爷奶奶在耐心等待放学的孙子孙女,今年65岁的王阿姨就是其中一位。
“暑假孙子一来,生活就全打乱了。”家住东川路的王阿姨无奈地说。她的孙子今年8岁,开学上二年级。“平时和老伴早晚都要出去走走、锻炼锻炼身体,”王阿姨说,“现在上、下午还有送孙子上兴趣班,孩子的作息和老年人不同,晚上不早睡,早上爱晚起,我和老伴的作息时间都得改。”
“最大的影响就是作息,平时和老伴在家,我们8点起床,现在要接送孙子上补习班,早上6点多就要起床做家务了。”王阿姨告诉记者,除了下午3点钟,还要送孙子去学习钢琴,“连睡午觉的时间都没有了。”
在一旁等待孙女放学的周阿姨也深有同感,“平时我在家喜欢看看电视剧,现在孙女放暑假住在我这儿,我连看电视的时间都少了。”周阿姨考虑到长时间看电视对小孩子的视力有影响,就牺牲了自己的看电视时间。
焦虑二:经常有矛盾
“每到假期,家里的纷争总是不断,话题都是围绕孩子的。”说起带娃,家住梅花村的张阿姨是一肚子苦水。张阿姨的外孙今年9岁,开学上三年级,女儿和女婿对孩子要求很严,给孩子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暑假作息时间表。因为工作繁忙,小两口没时间管孩子,看孩子的重任自然就落到张阿姨的身上。同时女儿要求严格执行外孙作息时间表。
刚放假,张阿姨觉得外孙刚考完试,就让孩子多睡了一会儿。没想到,正巧碰到女儿打来电话“查岗”,结果母女俩在电话里吵了一架。
同住一个小区的廖伯伯,与张阿姨的情况类似。廖伯伯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外孙的作业错了好几道题,女儿噼里啪啦上来就说孩子,小外孙委屈得大哭,廖伯伯不但心疼,也觉得很委屈,“有的题我也不会怎么办,那么小的孩子,有必要这么严厉吗?”
焦虑三: 饮食翻花样
老广黄伯今年60岁,外孙女将要读小学二年级。外孙女上学时。他只能周末见到外孙女,或者偶尔在外孙女放学时接送一下。老黄白天有时还可以稍微做点零工,或是和自己的老伙计碰面喝喝茶、聊聊天。但每到暑假,他就不得不在家照顾外孙女,也少了与老友的交际。“孩子的爸爸妈妈都忙着上班,放假了也不可能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每年暑假都是这样。”
“我家小孙女特别挑食,不喜欢吃蔬菜,鱼虾也不爱吃,我们做爷爷奶奶的每天要为买什么菜而担忧。”最让老黄头疼的,是每天给外孙女吃什么,平时老两口在家每天两个菜就足够了,现在小孙女来了,要天天换着花样来。
焦虑四:生怕出问题
“说起这件事,我心里特别自责。”66岁的卢姨,去年暑假专门从山东来广州,帮忙带3岁多的小孙女,一天中午,她煮好一锅绿豆粥,不巧正好有电话打来,没想到小孙女自己爬上桌去舀粥吃,热粥浇在左手臂内侧,孩子痛得哇哇大哭。
卢姨赶紧抱她到冲凉房用冷水清洗,然后,用“老办法”在小孙女烫伤的手臂上轻轻涂上酱油。不想,在就诊时医生指出,烫伤处置不当。媳妇虽然没有向卢姨发作,但是脸色始终不太好。而小孙女的手臂上,至今留着一大块烫伤的疤痕。
今年5月底,儿子又专门回老家将卢姨接到广州来。现在照顾孙女精神很紧张,几乎寸步不离。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遇到类似问题的老人并不少。老人们从以往的“争着带”渐渐变成“推着带”。他们并不是不想管孩子,但需要整天陪着孩子,确实有些吃不消。还有不少人认为带孩子不仅责任大,而且压力也大,生怕自己一时疏忽,孩子遇到意外伤害。此外,为照顾好孩子,他们还要牺牲大量的个人时间,生活因此变得枯燥。
焦虑五:娃不听话
卢先生的女儿刚2个多月,太太还在休产假,父亲又还在工作,因此看娃的任务便交给了退休在家的妈妈。加上卢先生还有一个1岁多的侄子,是哥哥的孩子,“所以妈妈相当于带一个半小孩”。
当时是父母主动提出帮他看孩子,而且还说“再生一个都没有问题”。不过现在,卢先生母亲发出这样的感叹:“看孩子还不如回去工作!”
卢先生1岁的小侄子已经把老人折磨得够呛:半夜吵着喝奶粉,给他冲好了又不喝;喜欢吃零食,主餐却不吃;穿衣服挑三拣四,不美的不穿;下雨天还想出去玩,否则就哭闹;还养成了掐人、吐口水等坏毛病……此外,卢先生自家的小孩夜里哭,有时候夫妻两人也是疲于应付,小孩哭了把妈妈喊过来帮忙,所以老人家有时候每天只能睡2-3个小时。
老人也会倦怠,也有不想带娃的时候,卢先生母亲曾这样对自己儿子说:“你哥哥嫂子不带孩子,所以我也不太想带了。”
双职工爸妈:忙到不顾家,老人来帮忙
李先生和太太都是媒体人,忙起来脚不着地,2011年孩子出生后,照顾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李先生退休的父亲身上。
照顾孙子并非老人的主观意愿,但也属无奈之举。李先生和太太工作节奏快,绩效考核压力大,晚上7点多下班后才有空闲时间。李先生说,单位的工作“一个萝卜一个坑”,随身背着电脑工作是常事,“她(指太太)的大伯死的时候,她还背着电脑在殡仪馆做微博。”
幼儿园4点多就放学了,孩子被爷爷领回家后,老人在家里发呆看手机,小孩子就在旁边画画。家人出去买菜,就把小孩子反锁在家。“孩子还是比较懂事,他也知道父母忙,不会主动要求陪伴。有时候也觉得他很孤单,但小孩慢慢也就习惯了。”李先生这样说道。
尽管如此,老人看孩子的方式也多和李先生这一辈人有不同。日子久了,不起眼的小矛盾也会演变成激烈冲突。孩子生病,在李先生眼里诸如发烧之类的“小病”,都会被父母马上喊着去儿童医院挂号。老人担心孩子视力受损,在孩子看书的时候碎碎念……凡此种种,让小孩子教育问题演变成了家庭问题。去年开始,李先生给孩子报了托管班,基本开始自己带。
专家:父母勿将养娃压力转嫁给老人
采访中,记者走访了海珠区、越秀区的赤岗、农林街、六榕街等多个老年人较多的社区,对于这种现象,社区的工作人员和社工表示非常普遍。
他们建议:首先,儿女工作之余要尽量自己带孩子,和父母做好“接力”,让老人有时间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其次,平时要关心父母,留意他们身体和情绪变化;再次,要和父母多沟通,多从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现分歧后,要多体谅,千万不要指责老人。
“二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祖辈的带娃压力。”心理专家、亲子教育专家于东辉表示,在不少双职工家庭,父母养育一个孩子已经力不从心。二胎政策开放后,一些夫妻盲目生二胎却无时间精力抚养,压力都落在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肩上。
于东辉表示,父母是养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爷爷奶奶并没有抚养小孩的义务。但不少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忙不过来就应该由爷爷带孩子,无形中将养孩子的义务转嫁给老人。“而两代人往往缺乏沟通,老人羞于表达自己的压力和疲劳,父母又忽视了自己的养娃义务,才会导致部分老人心理和生理状态下滑。”
另一方面,老人带娃固然能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但隔代养育带来的问题也不少。于东辉表示:“我们往往认为隔代养育都是宽容骄纵的,但在我接触的个案中,有两成的隔代养育会对孩子非常严格。尤其是在孩子父母都十分优秀的情况下,这种养育会使孩子心理上比较压抑。总体来讲,隔代养育的教养模式一般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来源|羊城派
图片|视觉中国(图文无关)
责编|魏礼园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未安装羊城派App?
遇到无法打开网页吗?
请点击下面按钮
未安装羊城派App?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其他分享方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