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派原创文本/夏杨
最近,一篇网络热文倍受关注,并引来中科院院士的回应。话题都指向了有“长江女神”、“水中大熊猫”之誉的白鱀豚,它目前极度濒危,已“功能性灭绝”。
白鱀豚“灭绝”争论再成话题 资料图
这让人痛心!这个大自然的精灵,已经走到了种群灭绝的边缘。它原本站在万里长江生物群落顶端,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和无序,如今已几无立锥之地!
这时候再说人类要反思、要保护环境之类的话,对白鱀豚而言显然已经太迟,当务之急是,还有没有办法能留住它即将逝去的身影?另外,该如何避免它的悲剧再度发生?(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白鱀豚的悲剧令人心痛 资料图
万古长江的真正主人
我们说大熊猫是生物进化的“活化石”,从8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开始它已经存在。而说到白鱀豚,那更是“活化石”,它从2500万年前的中新世和上新世就从太平洋迁徙到长江,从此在这里安家,它是万古长江真正的主人!
主要活动在长江中下游 图/中国国家地理
人类很早就了解到有这种生物存在,我国秦汉时期成书的《尔雅》称之为“鱀”,东晋大学者郭璞在《尔雅注疏》中解释“鱀”:“体似鲟,尾如鱼。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
古书《尔雅》中有“鱀”的记载 资料图
“江中多有之”,据说当时种群数量超过5000头,成群结队在江面觅食、嬉戏,不时跃出水面,留下美丽的白色身影。这种可爱的精灵,被誉为“长江女神”!
在很多年前,长江边的渔民会依据白鱀豚跃出水面和发出的叫声来判断天气。这种敏感的水生物,能准确告诉人们江面上即将发生的风云变化。
白鱀豚被誉为“长江女神” 资料图
白鱀豚能预报天气,这是有原因的。“豚”不是鱼,而是一种哺乳动物,属于小型鲸类。它们靠肺呼吸,因此每隔一两分钟就要浮出水面,有时还会喷出水花、发出声响。尤其天气闷热、暴雨来临时,它们会频繁露出水面,江边民众称之为“白鱀拜江”。
白鱀豚需要露出水面换气 资料图
不是江豚也不是白海豚
古书中的记载仅有片言只语,并没对白鱀豚展开生物学研究。而现代生物学认识白鱀豚很晚。并且可悲的是,发现时种群已经濒危。
1914年美国人霍依在洞庭湖地区收集到一个白鱀豚标本,将其带回美国。美国学者米勒对其研究后,确认是一个独特的新物种,直译为“中国江豚”。白鱀豚正式成了国际承认的新物种。
归为“江豚”显然并不准确 资料图
不过,此后很长时间,国际生物界一直认为白鱀豚是江豚的一种。直到1978年中国科学家提出证据,将之单列为“白鱀豚科”。在“鲸目”“白鱀豚科”“白鱀豚属”中,仅有白鱀豚一个物种。
白鱀豚是一种小型淡水鲸 资料图
尽管生物学上已进行区分,但直到现在,仍有很多人难把江豚和白鱀豚分清楚。其实二者虽然外形相近,但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比如江豚吻部浑圆,白鱀豚则长着尖嘴;江豚通体灰褐色,白鱀豚的颜色则浅很多,背面浅青灰色,腹面白色。
江豚的吻部是浑圆的 资料图
还有人容易把白鱀豚和中华白海豚混淆,因为外形更像。但二者生活区域不同,一个生活在海里,一个生活在淡水中。且白海豚生性活波,喜欢频频跃出水面;白鱀豚则生性害羞,跃出水面较少。
中华白海豚时常跃出水面 资料图
围绕白鱀豚,还有一个现象不得不说:直到今天,人们对它的称呼还有分歧。白鱀豚又名“白鱀鲸”、“中华江豚”、“扬子江豚”、“白旗”、“白鳍”、“江马”等,但在通俗称呼中,则常见“白鳍豚”、“白暨豚”等,且这两个名字见诸报端的几率更高。虽然这种叫法并不科学,但人们已经习惯了。
“白暨豚”也是个习惯叫法 资料图
急速消逝的“水中大熊猫”
可惜,白鱀豚成群结队在长江中嬉戏的场景早已成了传说,现在万里长江中已难觅其踪。
上世纪50年代,长江中尚存较大群体,此后数量急剧下降。据报道,1980年代初尚存400多头,1986年减至300多头,1990年调查时只有200多头,1993年为130多头,到1995年不足100头,2002年时估计已不足50头……
种群数量在迅速减少 资料图
2006年,中国、美国、瑞士、日本、英国、德国25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考察队,历经38天行徎3400公里,在长江流域展开大规模搜寻,结果一头白鱀豚都没发现!
科考后科学家给出“已功能性灭绝”的结论。这意味着,尽管白鱀豚可能还有存在,但作为一个物种已稀少到难以繁衍下去的程度。
此后几年,虽然长江边仍不断有人发现“疑似”白鱀豚的踪迹,但都没有确切证据。个别人拍到了照片,经专家辨认也并非白鱀豚。
2006年中外联合科考队的留影 资料图
作为高居长江生物群食物链顶端的白鱀豚,为何种群会如此快速地缩减?归纳学界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过度捕捞致使白鱀豚得不到充足食物;二是人类对长江的过度开发,白鱀豚栖息地遭到破坏;三是工业污染危及白鱀豚免疫和生殖系统;四是长江航运繁忙,船只噪音污染危害白鱀豚声呐系统,螺旋桨直接带来致命伤害;五是违规渔业活动造成成白鱀豚意外死亡增多。
长江水域中的生物危机 资料图
统计显示,1973-1985年间,有59头白鱀豚被发现意外死亡,其中被滚钩或其它渔具致死29头,占48.8%;被江中爆破作业致死11头,占18.6%;被轮船螺旋桨击毙12头,占20%。
滚钩是一种贴近水底的渔具,一条线上挂着成百上千个鱼钩,白鱀豚一旦被钩住,就无法浮到水面上呼吸,最后被活活淹死。
发现时已死亡的白鱀豚伤痕累累 资料图
毋庸讳言,以上这些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侵占,已严重挤压了白鱀豚的生存空间。
当然这其中也有内在因素。白鱀豚自身繁殖能力弱,雌豚两年才孕育一次,且基本上一次仅生一胎。而种群数量减少后,成功繁育后代的几率就更低了!
长江中已难以见到它的身影 资料图
拯救计划遗憾未得实施
对濒危动物的保护,我国不能说不给力。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等珍稀动物的种群都得以恢复和稳定。为何白鱀豚却一天天走到了极度濒危地步?
大熊猫种群已得到有效保护 资料图
国际上公认的物种保护有三种办法,一种是通过保护生态系统,让它在自然环境下继续存在,这叫“原址保护”;一种是把物种迁徙到更适合的环境中去,这叫“迁地保护”;第三种是通过“人工繁殖”方法来延续物种。
对白鱀豚的保护,这些方法都用了。1978年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成立了白鱀豚研究组;1983年国家立法规定狩猎白鱀豚为违法;1992年国家设立湖北石首天鹅洲和湖北洪湖江段两个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1996年武汉成立白鳍豚保护基金会……
可能的保护方式我国都用了 资料图
对于白鱀豚拯救措施,原址保护和迁址保护都显得为时已晚。那么,能不能像拯救大熊猫、朱鹮那样开展人工繁育?其实,我国已拥有豚类人工繁育技术,但该项目启动的时候,白鱀豚种群数量已极度稀少,人工捕获用以研究的更少,人工繁育技术根本没来得及施展。
朱鹮种群也已经成功恢复 资料图
1980年1月,湖北嘉鱼捕获一头雄性白鱀豚,这是我国捕获的第一头白鱀豚,取名为“淇淇”,被养殖在中科院水生动物所(武汉)。科学家希望,再捕一头雌性白鱀豚,就可开展人工繁育。
此后曾捕获一雌一雄两头幼年白鱀豚,科学家满怀希望,准备等雌豚“珍珍”成年后作为“淇淇”的配偶。然而遗憾的是,“珍珍”未到成年就因肺炎病死。
1980年“淇淇”被捕捉上岸 资料图
此后很多年,淇淇再没能等来另一半,并在2001年孤独终老。这头人工饲养时间最长的白鱀豚,也成了目前为止人类接触到的“最后一头白鱀豚”。
白鱀豚人工繁育计划至今未得实施,留下了深深的遗憾。试想,如果人类意识到白鱀豚的濒危程度更早一些,如果白鱀豚拯救计划启动得更早一点,或许悲剧不会发生……
“淇淇”曾给了科学家希望 图/南方都市报
痛定思痛莫忘亡羊补牢
白鱀豚的悲剧令人遗憾,人类应该反思的太多太多。好在,关于善待自然,关于科学发展等的反思早已开始,改善计划也早已在实施。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共识 资料图
而当下,我们需要从白鱀豚的悲剧中吸取教训的是,痛定之后莫忘“亡羊补牢”。毕竟现在除了白鱀豚,还有很多生物同样处在濒危状态。对于它们,现在开始努力保护和积极拯救,时间上还来得及!
比如被称为“微笑的精灵”的长江江豚,出于同样的环境因素,目前也已处于濒危状态。
“微笑的精灵”江豚也已濒危 资料图
拯救濒危动物要及早行动,不要像白鱀豚这样到了“功能性灭绝”的程度才痛心不已!这,或许是“长江女神”远去的背影留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
从今天起,让我们一起努力,改变发展模式善待大自然,调动一切力量保护环境,珍爱每一个和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可爱的生命!
刘亦菲与江豚“亲密接触” 图/微博“@刘亦菲”
及时保护环境,别留下太多遗憾 资料图
来源|羊城派
栏目主持|夏杨
责编|魏礼园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未安装羊城派App?
遇到无法打开网页吗?
请点击下面按钮
未安装羊城派App?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其他分享方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