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
小羊审片室|与严歌苓原著比,冯小刚的《芳华》差在哪?
2017-12-26 羊城派 原创
《芳华》私心太重,冯小刚把大量篇幅花在文工团的美好岁月上,但同时他想要的实在太多,既要讲美好青春岁月,又要讲战争摧残,还要讲时代变革后命运的无常和理想的湮灭……

视频/羊城派记者 郑紫薇
文/羊城派记者 胡广欣 郑紫薇

《芳华》都看了吗?

反正最近审片官的朋友圈已经被《芳华》占领了,不少朋友都带上爸妈去看电影。审片官看的那一场,影厅几乎坐满了,且破天荒地出现了几位头发斑白的观众。《芳华》成功地把这些以前几乎从不上电影院的中老年观众带入电影院,看完之后都大呼感动。一个朋友说,他爸爸在故事中段就开始狂掉眼泪。

韩寒在微博上的描述,正是很多人的观影体验:“我看的那一场,从七八十岁老人,到七八岁孩子,她们都安静投入,老人抽泣和微笑,孩子在轻声问父母关于那个年代的问题。”

虽然朋友圈中叫好声一片,但审片官看完《芳华》,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昨晚熬夜看完了小说,终于明白电影《芳华》为什么打动不了我。

很多人都知道了,《芳华》是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部队文工团,“活雷锋”刘峰因为一次“触摸事件”而被驱逐,上了战场;农村来的小萍(书里的名字是“小嫚”)遭到文工团的歧视和排斥,离开文工团后加入了战地医院;昔日的文工团战友萧穗子、林丁丁、郝淑雯等人,也在时代变革中过上了截然不同的生活。

严歌苓和冯小刚是同一代人,他们都曾经是文工团的一员。但不同的是,在严歌苓的小说里,她对文工团的感情是复杂的;而冯小刚,对文工团更多的是一种《致青春》般的怀念。

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萧穗子以“我”的身份,讲述当年文工团、主角刘峰和小萍的故事。严歌苓的笔触始终带着淡淡的抽离,甚至是讽刺。

在小说里,严歌苓是这样写文工团的:

“那年头,谁不出卖别人?”

“我们干嘛那么对刘峰?真是为了林丁丁吗?……我们那群可怜虫,十几二十岁,都缺乏做人的看家本领,只有在融为集体,相互借胆迫害一个人的时候,才觉得个人强大一点儿。”

但冯小刚不同。他在不同的场合,都明言自己对文工团岁月的留恋。

 “我今天回忆起(在文工团的日子),那是人生中最绚丽最辉煌的时光。”

“拍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其实就是想满足自己对那段生活的一种眷恋……那时候我真是没有什么机会接触那些女孩儿,就远远看她们。”

所以,这部《芳华》,正如冯小刚所说的,只是“一封情书,写给青春的,写给军队的,写给那些女兵的”。

文工团是冯小刚回不去的青春。所以,在《芳华》中,他要圆自己一个青春梦。你看他镜头下的文工团,简直就像偶像剧一样。

这群正值芳华的年轻人,每天的功课就是练功、跳舞、玩耍、吃冰棍。(海带君好想问,他们怎么那么闲!不用上政治课吗?)

还有一个杉菜般的女主角小萍——她每天都备受欺负,却仍在男主角的帮助下咬牙坚持着。

唯一不一样的就是,这个男主角不是万人迷F4,而是同样处在群体边缘、与文工团高干子弟们格格不入的刘峰。

甚至连文工团的的排练场、女兵宿舍的地砖、室外的游泳池,冯小刚都花了大量的空镜去呈现,简直就像恋物癖一样。冯小刚花了三千多万,在海口搭建了一个文工团大院,一砖一瓦都要遵从上世纪70年代的风格。为了还原他心中的文工团,冯小刚花了心思也花了钱。

在文工团里,冯小刚最怀念的大概是那群他在年轻时没有什么机会接触的女兵。电影给了女兵跳舞、洗澡、游泳不少特写镜头。

电影中,新时代来临,文工团解散。在散伙饭的那个晚上,所有人都哭得稀里哗啦。冯小刚加入了一段小说中没有的独白,借萧穗子之口讲出了他对文工团的依恋:

“社会的变革要来了。大家哭着闹着转业。但真到分别的时候,大家才觉得文工团是不能割舍的一个家。”

《芳华》私心太重,冯小刚把大量篇幅花在文工团的美好岁月上。如果电影在文工团解散的时候结束,倒还纯粹一些。但冯小刚想要的实在太多,既要讲文工团充满激情和理想的青春岁月,又要讲战争对年轻人的摧残,还要讲时代变革后命运的无常和理想的湮灭……

但是,冯小刚本身就带着厚厚的回忆滤镜看文工团,他不愿意否认那段文工团的岁月,又怎能真正拍出时代的残酷?

所以,电影后半段几乎是整个垮掉。

电影里,欺负过刘峰和小萍的郝淑雯、林丁丁,在转业之后都过上了幸福快乐的人生:郝淑雯嫁给了一个高干子弟,丈夫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林丁丁成功远嫁国外,成为一名“幸福肥”的太太。

而整部电影中最善良的两个人却没有好下场:刘峰在战场上丢了一只手,后来穷困潦倒;小萍在战场上受了太大刺激,疯了,很多年之后才康复。

有人说这种好人没好报的剧情是现实,但海带君觉得,这不过是冯小刚的私心。他太喜欢那群想象中的女兵了,甚至不忍心给她们安排一个惨淡的人生。

而作为曾经女兵的一员,严歌苓才懂得这群女兵光鲜亮丽底下那些不齿的小心思。小说里,男人缘极佳的郝淑雯最后嫁给了一个“二流子”,丈夫同样是先富起来的那批人,却沉迷小三和赌博;

林丁丁先是嫁给了将军之子,却被丈夫家人看不起,最后被抛弃;后来远嫁国外,却忍受不了丈夫的庸俗,也离了婚,在国外当起了别人家的保姆。

书中的林丁丁,在文工团时是个柔弱而带着稚气的小公主;而几十年之后,“几乎就是个泼辣女人,嗓门儿又大又毛躁,过去珠圆玉润般的圆润喉咙不知去了哪儿,反正有了点劳动人民的样子”。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弱者如刘峰和小萍自然无法逃脱,文工团的温室花朵们,又凭什么有豁免权?

电影末尾的一幕让我特别不舒服。1991年,萧穗子成了作家,郝淑雯成了阔太。她们讨论着远嫁澳洲幸福发胖的林丁丁,郝淑雯说:“你说现在让他(刘峰)抱,他还抱吗?”

萧穗子一脸坏笑:“连假手都不愿意抱了!”

这一幕,让她们之前对刘峰展现的战友情全都变成了伪善。刘峰从来都不属于她们的世界,那件改变了刘峰一生的事情,对她们而言始终不过一句笑谈。

而书里是怎么写的呢?书里的萧穗子说:“不快乐的人,都懂得我们这样的笑。放下了包袱,破碎了梦想,就是那种笑……当时吝啬什么?反正最终要残剩,最终是狗剩儿,当时神圣什么?”

如果你看了电影《芳华》觉得很感动,那请再去看看小说。小说里没有电影的柔光滤镜,更残酷,但也更有力。(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羊城派
责编|樊美玲

已有 1 个赞

最新评论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其他分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