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
广绣行业中的“花佬”,一个已经消失的称谓
2018-01-15 羊城派 原创
自上世纪50年代以后,基本上没有男工学习刺绣,“花佬”这个称谓已逐渐淡忘甚至消失了

记录/黄志文 述/许炽光

刺绣行业内,男工俗称为“花佬”。那时候习惯上把“花”字读成“些”音,“花佬”读成了拼音字母“xielao”。这里大概有两重意思:一是对男绣工的统称;二是指当时与洋行、绣庄打交道,交货、发绣品加工的男绣工(称为揽头、作坊主),我们称这些人也叫花佬。

“花佬”许炽光。新华网发

19世纪到20世纪初,是“花佬”的兴盛时期,这时候的刺绣实行简单的协作、分工,产生家庭作坊和工场,分成为男绣工、女绣工上下两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女绣工,按图稿绣上简单的部位后,交男绣工刺绣重要部位,如人物的头部、手部,动物的咀、爪、眼及羽毛等。

许炽光介绍自己的广绣作品。新华网发

男绣工还有负责做“执花”(质量检查)和“洗花”的。距今100多年前,当时我的曾祖父许练成才十四五岁,从番禺新造来到广州拜师学艺,之后,不仅成为绣花(刺绣)能手,在广州城把一门精彩的技艺薪火相传了下来,他的两个儿子、孙子都是这行,都跟父亲学刺绣。

男绣工

大儿子许桂经常与绣庄、洋行打交道,发绣品给绣工做,交货到绣庄、洋行。二儿子许荣绣工较好,经常被绣庄、洋行请去做“执花”(类似现在的产品质量检查)。那时候对“执花”的人要求是比较高的,一是要有耐性;二是要有技术,要判断这幅画要不要洗,洗不能够损坏原画。

当时的绣品多是发外加工,从发货到刺绣,来来去去要经过几重手脚,难免不出现污渍,要清洗干净才能包装出口。

年过八旬的许炽光依然坚持绣花。新华网发

我出生于1931年,6岁起便跟父亲许松学刺绣。西门口附近那“烂马路”有许多摊档卖书画,我有时间就去看,看了之后记在脑里回家刺绣,一次不成就多往返几次,直到绣出幅画为止。

比如,以前绣老虎,嘴巴上都是几根长胡须,参照书画在长胡须之间加上短胡须,在胡须长出来的地方绣上几针类似须根的其它的东西,收货时许多人都大加赞赏。

广绣

经过多年的磨练,熟练运用20多种针法。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和父亲许松同时被评为技术工种最高级别的八级工。

而20多岁的我,是这些八级工中最年轻的一位。从事广绣技艺50多年来,我参与制作的广绣画,其中有赴日本、菲律宾、法国等地参展的,也有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收藏的,有获得省市奖励的。

广绣始于2000年前的南海,是一种以布代纸,用针作笔,把彩色蚕丝当颜料的绝美艺术。

广绣和潮绣两大绣派组成粤绣,粤绣与苏、湘、蜀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自上世纪50年代以后,基本上没有男工学习刺绣,“花佬”这个称谓已逐渐淡忘甚至消失了。(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羊城派
图片|新华网、资料图片
责编|陈慰

已有 1 个赞

最新评论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其他分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