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
③港三元|大三元已消失,但手工饼的“灵魂”从未逝去
2016-08-24 羊城派 原创
这边是多年来坚持制作手工饼的“港三元”,那边是首个中国人自己经营的西餐厅太平馆。经历沧海桑田,一家老字号枯木又发新芽,另一家老字号百年长兴不衰——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何伟杰 
何裕华 张韬远
实习生 陈威

大三元酒家虽已消失,但制饼工艺一息尚存,他们在坚守中突围。


工匠们坚持手工做传统礼饼 受访者供图

“大三元”虽消失工艺仍在
工匠精神贵在坚守,但更重要的是勇于踏出创新的第一步。2014年,在广州“老字号”大三元酒家复建工作仍悬而未决之际,谭光耀以另一种方式“复建”了“大三元”:他把香港大三元的品牌搬到了位于北京路北段的广州老字号一条街,取名“港三元”,主营各类传统饼食。

广州大三元酒家始创于1919年,是广州四大酒家之首。大三元酒家不但在广州名气大,在东南亚一带也享有盛誉。后来,大三元酒家在香港开了分店,位于香港湾仔轩尼斯道旺地,上世纪七十年代结业了。

“大三元”虽然消失了,但传统的制饼工艺仍在传承。谭光耀是不折不扣的“大三元”后代。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大三元的其中一名创始人将品牌迁移到广州,并在广州建立月饼生产基地。这位创始人的孙子便是谭光耀。谭光耀的太太颜思颖是港三元的董事长。她说,多年以来,“港三元”只是作为月饼生产厂家为陶陶居、大同等知名酒楼提供月饼加工业务。到了2014年,当“港三元”正式进驻老字号一条街,他们才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

有手的温度饼才有“灵魂”
颜思颖说,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转变,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手工制作的传统饼食,再次勾起街坊们的味蕾记忆以及童年回忆。“这些传统的制饼工艺很多都失传了。”颜思颖不无叹息。

要做出精致的皮蛋酥,一共要经历二十一道工序,包括称皮、分皮、水皮、油皮、包莲蓉、包皮蛋等。让人惊叹的是,每个工序都是由人工完成,而且分量几乎都能做到分毫不差。

曾经有很多人都推荐颜思颖使用机器制造。她坦言自己也不是没有动摇过。“我们整个团队才20多个人,每天才做几千个饼,一个人的工资都四千多块,赚的都是薄利。”但后来她打消了用机器代替人工的想法,“如果要做出精品,很多步骤机器是无法代替的,就像这个大皮包小皮的步骤,机器做不到的。”

什么是工匠精神?“我觉得我们整个团队都有(工匠精神)啊。”颜思颖笑言,为了做出这种纯手工的传统礼饼,技术工人们周而复始地站在一个固定位置重复作业,每个人几乎都被训练成机器一样。

但正是这种枯燥动作的叠加孕育出一件又一件具有灵魂的“作品”。皮蛋酥、嫁女饼、蛋黄莲蓉酥……很多街坊品尝完后都“吃过返寻味”。

一边坚守一边创新突围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工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港三元”的手工礼饼自然也不例外。颜思颖坦言,在进驻北京路老字号一条街的这两年,生意并不算太好。为了切合时下年轻人的口味,他们也在不断创新,例如把现在很多人喜欢吃的蓝莓做成蓝莓酥,把鸡仔饼做成小鸡的形状。

结合如今健康的理念,谭光耀还自己研制出独特的配方,解决了海藻糖与月饼馅黏性不够,形成不了饼的难题,研制成无任何添加剂、无蔗糖的海藻糖系列月饼。

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儿子谭宇翔也继承了父母的衣钵。试水互联网电商、设计年轻化包装……新鲜血液的注入为这家百年老字号带来了崭新的活力。
来源|羊城晚报
责编|付怡


已有 1 个赞

最新评论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其他分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