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News
广东重性精神病患救治推新政,社区民警医生都动起来了
2016-05-20 羊城派 原创
羊城派持续关注精神病患群体,我们首先承认,这一群体已然成为社会之隐痛。这种痛,存在于病人本身,更存在于家庭与社区。当然,最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办?

羊城派记者 孙婷婷 梁怿韬 李雯洁
实习生 叶铭

在精神病患肇事肇祸案时有发生的背景下,羊城派记者获悉,2016年广东省综治办联合11个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印发。

新政出炉:针对一系列难题开出“药方”

广东高度重视重性精神病患的救助救治。今年1月17日,省综治办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针对目前存在的薄弱环节,《意见》作出了安排。

据了解,目前《关于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下发到各地各部门。针对目前医疗设施不足、专业人员不足、地方精防力量不足,以及社区救助、重症家庭困难等多方面问题,《意见》均提出了相应的“药方”。

广州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经收到《意见》。《意见》的执行由多个部门牵头,其中残联主要负责社区的救助,待市一级政府出台具体《意见》就会跟进落实。广州市有街道、居委表示,目前初期的排查工作已经开展,“昨天我还跟着派出所、精防医生上门做摸查。”一社区居委会主任告诉记者。

有识之见 :建议取消参保重症自负费用

有数据显示,广东省在册的50万重性精神病患中,贫困家庭占了近半。医疗设施的“硬件”有了,还要让重性病患看得起病。

为了让重性精神病患者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脑科医院临床科主任黄雄呼吁取消参保重性精神病患治疗自负费用。

以重性精神病患中占比达到60%的精神分裂症为例:广州市职工医保中的精神病人每床日收费为180元,一个住院周期约为3-6月,住院费用约16200-32400元。住院个人应自负约2430-4860元(包含伙食费)。

“精神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需长期住院治疗者非常普遍,即使是个人自负部分的费用,对一个家庭来说也是不堪重负的。”黄雄表示。

我国目前的精神病院所采用的管理方法大多属于封闭性质,这种封闭式的管理不仅不利于患者康复,反而加重了他们的社会性退缩。

对此,黄雄提出,针对90%病患在社区康复的实际情况,服务重心应该下沉至基层。他建议,建立一些过渡性康复机构,即日间医院,以帮助患者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摆脱在医院和家庭之间循环往复的怪圈,早日回归社会。

基层探索:有“家园”接纳精神病康复者

精神病患的前途在哪里?系统的康复治疗能否让他们重新步入社会?各种社工组织已探索出可供部分精神病康复者重新回归社会之路。基层社工坦言,只要救助救治体系完善,能够重新步入社会的精神病康复者会更多。

由海珠区素社街道购买服务,广州粤穗社会工作事务所设立的“幸福素社康乐服务家园”,通过链接社会企业,提供适合精神康复者、残障人士的工作机会。

羊城派记者到访时,10名服务对象正进行手机耳机和配饰包装工作。

一康复者上前跟记者主动打招呼。据社工阿雪介绍,这位康复者患精神病超10年,经社工反复劝说才接受社工服务。康乐家园目前还有一名康复者,由于社工介入早,他只需要2到3年服务时间,就可以达到基本康复。

此前,康乐家园还成功培养一名康复程度达到被企业招聘的康复者。

“重症病人,处在发病期的,我们会跟踪他们的个案,并建议家人坚持药物治疗。只有病情进入康复期后,我们才推荐他到家园来尝试工作。”素社街道家综办公室主任关锦霞表示,如果能够对精神病患及早治疗及接受服务,病患的康复时间将能缩短。

“应该更多地鼓励社工机构介入精神康复个案。”阿雪认为,“如果病患经过住院治疗后出院了,他的资料能够传给社区的综合服务中心,实现社工和病患家庭自动对接就好了。”阿雪称,社工的及早介入,一能减轻病患家属的各种压力;二来社工机构可以链接各种社会资源,帮助病患进行回归社会训练。

羊记飞赴美国专访精神科专家,追探先行者经验
他们这样防范精神病患肇祸

羊城派特派记者 何裕华

精神病人所衍生的一系列难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先行者是怎么处理的?为此,羊城派特派美国加州记者采访了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精神科临床教授杨锦波(Paul Yang,M.D.,Ph.D.)。

看精神疾病像看感冒

羊城派:美国的精神疾病患者多吗?精神病患出现暴力事件的几率高不高?

杨锦波:在美国很多人患有精神病,但程度不同。美国每个医院都有设立精神科,在美国看精神科医生或者寻找心理治疗师是很平常的事情。像发烧感冒看医生一样。精神疾病引发的暴力事件也常见诸报端。但不是所有精神病患者都有暴力倾向。

羊城派:在美国,病患来看精神科医生的初始原因都有哪些?

杨锦波:感觉生活有压力,无法专心工作,长期失眠等。其中,失眠是最常见的症状。

警方接报后如何处置?

羊城派:如何防范恶性事件?

杨锦波:美国非常注意精神病患肇事肇祸的防范。根据加州法律,不得因其罹患精神病而强制任何成年人接受任何治疗,但有以下情况者不在此限:第一,对其他人造成危险;第二,对自身造成危险(自杀倾向);第三,有严重障碍,证实其无法自理(衣食住行) 者。如果某人符合上述所列的任何一个情况,其可能会被带至指定的精神病医院,进行非自愿性的评估与治疗。

羊城派:警察接到报警后会怎么做?

杨锦波:警方会通知有可能将遭受攻击的人,让其提高警惕。同时依法强制病人住院,强制时间不得超过72小时。如果医院要求病人逗留更长时间,需要司法机构派法官到医院内设的小法庭进行听证、裁决。

医生给病患服药,也需经过司法程序。严重的病患如需要电击治疗,医院内设小法庭无权判决,要到大法庭判决。

多方力量联动治精神病

羊城派:美国的精神病人在哪就医?

杨锦波:如果情况特别严重,被强制住院的病患入住综合医院的精神科病房,即急性病房。逗留时间最长不超过两周。主治医生会每天为病人做评估何时适合出院。

病情减缓后,病人可转到精神疾病康复疗养院,即慢性病房。慢性病房的治疗价格更便宜,病人一般可以逗留6-12个月。

美国病人治疗的费用基本靠保险。低收入或无收入者可用政府保险,有收入的人可用医疗保险。病人自己基本不用出钱,即使要出,最多不会超过50美元。

羊城派:感觉美国对精神疾病的治疗,不是到医院找医生看病开药这么简单。

锦波:是的。医院精神科配备了一个团队在为病人治疗,这个团队里有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和社工。精神科医生负责诊断和开药,而心理治疗师和社工则负责更多后续跟进工作。

同时,美国州政府和郡政府联合办有复健部门,专门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康复训练。病人可以在那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到工厂包装、到厨房做厨师等等,而且,政府还会为他们支付薪水。

姐姐殴打80岁母亲
妹妹多方求助无果

在香港经商的杨女士,看到这两天羊城晚报关于“精神病之殇”的报道后,想起经常被疑似精神病的姐姐暴打的老母亲,不免勾起伤心事。杨女士的母亲和姐姐住在广州市越秀区,2014年母亲离世。

杨女士说,姐姐比她大两岁,常往返荷兰和广州两地,离异,有一个上大学的儿子在荷兰读书。姐姐多年前回到广州与其母亲一起住,时常狂躁并殴打母亲。其子称其在荷兰被确诊为精神病。

杨女士曾找姐姐理论,同样遭到姐姐的打骂。“我尝试过很多办法,去法院申请做母亲的监护人;跟社区居委会反映问题;多次报警。但直到母亲去世也没能让母亲逃离噩梦”。

杨女士说,她曾提出带姐姐去精神病院进行鉴定,但姐姐称自己没病,反称杨小姐有精神病。“我说好,那我们一起去精神病院,一起做鉴定,她不肯去”。

“母亲身上的伤是铁证,去世时身上都有淤伤,为什么他们都不管呢?”杨女士表示不解和无奈。

《精神卫生法》规定,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危险的,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应当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立即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诊断。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告诉记者,条款对“危险”的描述太过模糊,在实际操作中,因伤害尚未发生等各种理由,警察接报后不出警、或未将疑似肇事者送至医疗机构鉴定、接受治疗的问题客观存在。

“等到伤害发生就晚了,我们身边已经有血的教训了。1号文提出了很好的措施,希望政策能够尽快落实。”这位专家表示。

来源|羊城派
责编|郑宗敏
题图|陈健怡

已有 1 个赞

最新评论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其他分享方式~